
在了解到早教的重要性之后,父母究竟如何为孩子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呢?今天来说一说《父母的语言》之3T原则:
Tune in 共情关注
Talk more 充分交流
Take turns 轮流谈话
不管父母在跟宝宝谈论尿布的气味儿也好,花朵的颜色也好,或者三角状的物体时,3T原则都应参与其中。因为语料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T:共情关注
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哪怕孩子太小了,听不懂大人的话,或者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遵循这一条原则,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这就是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
妈妈陪2岁的宝宝看绘本故事,妈妈正在讲故事,宝宝用手去摸床单,这时妈妈就要跟宝宝说,这是床单,软软的,宝宝,来我们继续讲故事。宝宝又把书翻到前面看过的部分,那妈妈可以跟宝宝说,宝宝还想再看一遍,那我们再来看一遍。
作为成年人,我们随时被人要求调整方向,以应对不同的任务。我们会自觉把注意力放到下达的任务上,尽管之前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叫成年人的责任感。
但是,孩子们没有那么强的执行力,他们只愿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他们没有兴趣,无论多么好玩的故事对他们来说都是耳旁风。
小宝宝差不多四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对阅读产生兴趣了。虽然小宝宝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书本身上,不想听内容,父母还是要“共情关注”小宝宝感兴趣的东西,并尝试着进行交流。
“宝贝,你把书拿好。现在可以看清书上的画儿了。画的是什么呢?是一条小狗。那又是什么呢?画的一辆小车,对吗?”
“宝贝,仔细听听你用小手拍打书页的声音。你每次拍都会笑。妈妈也要拍了,看妈妈也在笑呢。”
“宝贝,把书扔地上很好玩,是吧?你每扔一次,爸爸就要捡一次。是不是很好玩?来,我们再扔一次!”
父母密切注意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互动的时候也跟孩子使用了丰富的、关怀的话语,这时,“共情关注”就大功告成了,孩子也从中获益良多,他们不仅是学到了词汇那么简单。
一个长期接受父母“共情关注”的孩子,他的关注力会更持久,从谈话一直到日后的学习,都会变得更容易。
来看一个例子:
爸爸的腿上摊着一本故事书,刚好打开的是第一页。通常来说,这表示家长马上要给孩子讲故事了。但3T原则的介入,使这一寻常的阅读过程发生了一点儿变化。父母一边给孩子读故事,一边敏锐地观察孩子,为的是看看哪一部分的情节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再因此做出相对的调整。
换句话说,“共情关注”是阅读过程中的关键。因此,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从故事中学到知识,而不用强迫自己去关注不感兴趣的情节。
“共情关注”的核心目的就是父母的回应。一个小孩未来的成长,比如认知力、情商、自控力、身体健康,等等,都跟父母的回应紧密相连。父母的回应在孩子成长的头五年显得尤为重要。
父母的回应,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
1.观察;
2.理解;
3.行动。
婴儿和小孩会使用他们独有的信号让父母了解他们的需要。这些信号可能是语言或非语言的。比如有人问你,听过婴儿的哭声吗?或者,那个小孩啊,应该两岁吧?当我们关注得越多,我们的心就会随之揪起。
理解,通常来说并不那么容易。然而,只有充分理解,才能开展下一步:行动,就是如何去做。比如,孩子到底是累了?饿了?无聊了?还是尿床了?
所有的父母都明白,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它是一项需要精心打磨的技能,而且它并不保证绝对的准确。因此,我们需要随时更正它,随时做好补救。
无论孩子的行为出于怎样的目的、是否恰当,父母都应给予孩子温暖的回应。孩子只有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温暖,获得安全感,才能茁壮成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