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宠爱过度,要学会爱得适当
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甚至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待孩子的错误思想行为,没有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到头来往往是追悔莫及。这种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很容易造成孩子自理能力低下,社会适应力差,并且还可能会产生孤独、自闭等心理问题。家长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也要好好考虑后果。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希望家长们对待孩子要爱的适当,爱得合理,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只重视智力发展,需全面培养
培养孩子成才是天下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智力发展和孩子的学业成绩上来,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却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孩子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予以表扬和鼓励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3.氛围不良,需营造良好环境
虽然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成才,但是对于有些家庭的家庭氛围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些家长经常在家里吵架,打架,甚至闹离婚,这些对于幼儿的心理都会造成创伤。而有些家长则整天忙于工作,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影响孩子的成长?其实父母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是良好的,那么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
4.物质奖励过多,需精神鼓励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家长偶尔给孩子一些奖励,在本质上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奖励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合孩子的奖品。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孩子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另外,物资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能力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当慎用,而多精神鼓励,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5.过于心急,需按部就班
现在的家长都对孩子都寄予厚望,期望孩子能够有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因此从小就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不顾孩子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任意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对孩子过早的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英语、背唐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其实这时,倒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变成有利因素,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6.动辄体罚,需进行说服教育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真是最熟悉不过了,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有的父母因自己小时受过棍棒教育,觉得唯此法可行,也有人缺乏育儿常识,无从下手,觉得非此无从管教。也有的性格脾气急躁,难以自控,觉得以此训子自然。于是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滥施家长权威。总以为这样的严厉管教,定能教育好孩子,其实往往事与愿违,导致父子、母子关系疏远、感情隔阂,导致幼儿自欺欺人,人格畸形,甚至导致幼儿悲观厌世,为幼儿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留下隐患。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难免会做出一些出格的情,但不应动辄体罚,对此家长应尽可能的以说服教育为主。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