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和好孩子好像没什么区别,但仔细想想,乖孩子真的就是好孩子的表现吗?好孩子就真的必须是乖、听话的吗?
听话就是好吗?有时候家长对孩子也会做些“强硬的规定”。有些规定是客观规则,有些是个人主观的规定。
有的时候孩子一反抗,家长就会有些恼火,甚至来不及多做沟通就选择直接下达命令。
很多时候,家长要求孩子做一件事,只是因为有控制欲望,而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重要。施压和命令的后果往往是妥协,但这样“听话”真的是家长们想要的结果吗?
曾有人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
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大人刻意要求听话,说不定真的会“坑”了我们自己的孩子。
听话的“好孩子”们往往按部就班、胆小、缺乏创造力。孩子习惯依赖大人,因为他们的生活都是被别人规划和安排好的,一旦有冲出规则的妄想便被冠以“不听话”的定义,在他们常年被灌输的意识里,不听话=错误。
听不听话 需要有个度
曾有研究表明,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上面这些孩子的特点,看上去每一条足够令人头疼不已,似乎都是我们眼里不听话的孩子。
可是难道真的由着他们调皮捣蛋,毫无规则变成“小霸王”吗?显然也不该如此。
所以,家长们不妨试试在听与不听话之间建立一个度:把“听话”分成不同的层次,何时该听、何时适当听、何时可以不听。
严格执行社会准则
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由人类共同决定的准则,这个准则不应该逾越践踏,比如交通、公共秩序,与人为善的行为准则,告诉孩子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这一部分的规范,我们必须严格执行。
好商量的时间安排
孩子们每天都应该保持相对规律的作息时间,这样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让生活安排得更为丰沛。这一部分,孩子可以逐步参与商议,适当的满足和引导他们的想法,大家一起得出得规则并严格执行,也是让他们学会自我安排的第一步。但这一步千万要注意,一旦规则落定就不该轻易更改,否则容易变成讨价还价的坏习惯。
以身作则 多沟通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也许还可以给他们一些“不听话额度”。同样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适当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达到目的,也许会有冒险,也许会脱离大人的方法,但只有放手,他们才能在努力探索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
做父母的总希望在孩子面前建立权威,然而真正权威的基础往往来自于信任和自愿。
虽然孩子生来就称我们为爸爸妈妈,但其实家长的自我素养、对家庭的贡献都决定了权威的程度。
如果真的想要让孩子听自己的,不妨也先来一次自我审视:是否以身作则、是否有深入的亲子沟通?千万别仅凭一时的压制来获得结果,这样的“精心调教”或许真的会适得其反。(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