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妈妈,谁就是孩子的命运
和一个朋友聊天。不经意间,她提起了自己的妹妹,满脸忧虑。
她的父母有三个孩子。她是老大,下面一个妹妹,还有一个最小的弟弟。据说当初父母生了妹妹后,曾打算送人的。最终做母亲的没舍得,还是自己养着了。可是那以后,经常会有邻居故意逗妹妹,说:“你是你爸妈捡来的。”
朋友说:到现在我妹妹还总会怀疑自己是捡来的。跟我爸妈吵架的时候,言之凿凿地嚷嚷:‘我就不是你们亲生的!’她怎么能这么不懂事呢?
我回她:你妹妹说的未尝不是“真的”。
很多多子女家庭,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老大作为小家庭的第一个孩子,父母都会很兴奋,很关注这个小孩。可老大是个姑娘,所以农村人还需要拼个儿子。然而不尽如意,老二又是个闺女。幸好老三是个儿子。
最后的结果是,老大曾经被父母关注过;老幺一直都被关注着。只有中间的那个孩子,她受到的关注最少。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仰赖母亲而活。
当她怀疑“我不是父母亲生的”,她其实想表达的是:我认为我在这个家庭中是多余的、边缘的、不被爱的。那种内心不被父母关注、跟父母缺乏链接的感受,就是她早年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的事实。
这个最被忽略的孩子,她长大后会怎样呢?她会守在妈妈身边,无法真正离开。她就像那个没长大的小孩,紧紧地抓住妈妈的衣角——并不是因为太爱妈妈,而是因为想要的没有在妈妈这里得到,所以不肯放手。
得到了,孩子才能安心放手离去。
朋友听到这里,重重地点头称是。
她说:我妹妹就一直守在我父母身边。结了婚也都跟我妈挤在一起。要说,她最孝顺,但是现在也最让我妈操心,动不动就跟我妈争啊吵啊的!
争的不是事情本身,争的不过都是爱,是个体的整个身心赖以生存的根本。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仰赖母亲而活。他的整个世界,都被母亲所“统治”着。是母亲的乳房喂养了他;是母亲的触摸给了他身体的边界;是母亲的每一次回应给了他希望和光亮。
早年,特别是襁褓中时,缺少了母亲的照料,孩子很容易陷入焦虑、恐慌,最终变得失控、退缩、自闭。成年期的精神分裂患者早年多半有母婴关系的创伤。而这里的“母亲”,指的是那个可以温柔对待婴儿的人,这个人,可以是妈妈,可以是爸爸,也可以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重要他人。
从这一角度说,谁是妈妈,谁就是命运。谁在孩子生命早期承担了主要抚养人的角色,谁就是孩子生命里的那个“贵人”。
得到了很好照料的孩子,他会保存和整理曾经受到的照料,连带着保存下那些温暖和力量。他从母亲的脸上和眼睛里,从母亲每一个细微的表情中,去判断世界是否凶险,自己是否足够好,足够有能力。
正是母亲的爱,让孩子以后有能力独处、独立面对外部世界。否则,他们无法离开。
过多的爱会变成控制,反过来也会损伤孩子独立远行的能力。
爱少了不行,会造成孩子的匮乏。比如文章开头讲的那个妹妹的故事。爱多了也不行,正所谓过犹不及。
过多的爱会变成控制,反过来也会损伤孩子独立远行的能力。比如同样是开头我提到的这位朋友的家庭。同样一双父母养大的,那个排行老幺的弟弟。我的朋友后面告诉我:
我这弟弟倒也省心,也不惹事,可也没啥上进心。什么都是我爸妈给他安排好。现在婚也结了,可是还在啃老。
这是另外一种典型。父母做的太多,入侵太多,同样会伤害孩子。最后导致孩子要么无法无天,过于自我,甚至不惜违法犯罪;要么会频繁遭遇人际关系困境,无法在家庭之外找到一个像父母这么好的照顾者,于是一直停留在原生家庭里面,走不出去。
现在的很多家长对小孩做的就太多了。
单从吃饭这件事来说。以往的小孩吃饭,哪里会老大了还跟在屁股后头喂呢?自己抢着吃都还怕吃不饱。现在不一样。现在的孩子吃的东西太多太杂了。
我们的孩子,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难民,对食物的需要并没有那么迫切。然而依旧有很多父母在担心孩子会吃不饱,会营养不良。
就算是养些花呀草呀的,也不需要天天浇水,天天施肥。水多了,根就烂,久了就淹死了。所以,哪怕孩子他的确正在长身体,但也架不住你随时追在他身后一会儿喂水一会儿吃水果一会儿又是补充维生素钙呀啥的营养品。
就是大人,胃也受不住。
所以,对于这类父母,急需要做的是减法。孩子越长大,你越需要从孩子的生活中撤离,然后过好你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实在太焦虑,觉得自己的孩子这里那里都有问题让你不胜其烦,那么,你不需要急着在育儿书中或网络上搜索答案,也不用去拜求专家赐教,更不需要学习什么高明的育儿法,你只需要……休息。
照顾好自己,然后跟从孩子的节奏,陪伴他长大。如此而已。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