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我们的孩子解释死亡?搞错了伤害很大
“你有没有认真跟孩子谈过死亡?”
关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中国父母的答案都是“没有”。
人们对死亡大都选择避而不谈,一方面出于对死亡本能的恐惧,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忌讳,认为这是不好、不吉利的事,如老人在听到孩子说出“死”之类的词时,会第一时间阻止孩子,“快吐口水,说‘呸呸呸’。”好像这样,死亡就不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一样。
事实上,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教育,不知死如何能够更好地生存与生活呢。死亡是生命历程中自然的一环,我们逃无所逃,只有更好地了解死亡、树立科学而健康的死亡观,我们才能更好地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或焦虑,更好地把握现在,珍惜生命,并坦然面对死亡。
这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和引导孩子时,应有的最恰当态度。
在我看来,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从小做起,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一方面因为孩子的懵懂,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当然,每个年龄段孩子对死亡有不同的疑惑,父母应有针对地引导。
下面是后台一些父母发来的疑问,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点孩子内心对死亡的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孩子谈论死亡。
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是为了帮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存的意义。
Q:
在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我外婆就生病了,此后身体情况一直不好,医院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太太很喜欢我女儿,我们也带她去医院看过几次老人。小家伙看到老人躺在病床上,很奇怪,嚷着:“太太,起来跟我玩吧。”听了她的话,全家都很难过、伤心。
前段时间,老人因救治无效去世了,女儿经常会念叨着老人家,“我想太太了,她去哪里了?我要跟她玩。”我们忍着悲痛,大都含糊过去,因为发现不知道怎么回答她的问题。
但最近一天晚上,孩子哭着醒过来,说“太太走了,不跟我玩了,她是死了吗?”这是我第一次从孩子嘴里听到“死”这个词,不知道是不是她偷偷听到我们谈论老人的事情时听到的?我想知道这么小的孩子是否了解什么是死,有必要跟孩子谈一谈死亡吗?
A:
通常,对于低幼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死”这个词是不带什么情绪意义的。但若孩子身边发生一些诸如家人离开、宠物去世、父母经常发生争吵等事,“死亡”对孩子就有特殊意义了。
孩子会变得敏感、内心会有恐惧、焦虑或担忧,虽然她不明白家中发生了什么事,但大人的情绪和感受她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她会去猜测发生了什么事,会联想很久不见平时对自己很亲切的太太去了哪里,“死”这个词对她可能代表分离、代表想念,是的,孩子也会思念老人。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做的就是,与孩子谈一谈她的太太,谈一谈小时候太太照顾她的事,谈一谈太太跟她玩的游戏,或者跟孩子一起看看老人的照片或视频。可以告诉孩子老人去了很远的地方,暂时没有办法回来,但是她也会关心、惦记着小宝贝,会猜测小宝贝是否过得好,正在做什么。当然,还可鼓励孩子将对老人的思念以写信、画画、唱歌、制作小礼物等方式表达出来。
孩子向父母讲述死亡,有时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Q:
两岁的小家伙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死”这个词,似乎觉得很威风,动不动就会说这个词,什么“好吃死了。”“我爱死你了。”“棒死了。”生气就会说“气死了。”“打死你。”
见到漂亮的阿姨,就追着人家说:“阿姨,你是个漂亮死了的人。”听到老人家说:“老了不中用了,”大人跟他说“‘死’这个词不好听,不要说。”越是反对,他越爱说,偏偏跟大人作对。唉,怎么办?
A:
通常,4岁之前的孩子,对死亡本身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词语非常敏感,如会对拟声词十分感兴趣,也会对大人们比较忌讳的词十分敏锐。大人的表情、动作、谈论死亡时的欲言又止与神秘等,都可能会激发孩子对“死亡”这个词的好奇与兴趣,他会觉得这个词十分威风、很酷,因此他们会在一切可能的场合中用这个词。
孩子这么做,有吸引大家注意的目的,同时也代表他想要更多地被大家看到,如果可能请在孩子说话时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同时在跟孩子沟通时,最好是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一方面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词汇,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去感受和体会不同词汇之间的微妙差异,以便孩子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语言。
当然,在孩子说“死”时,可试着将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阐述出来:“你是不是想说自己非常生气,就好像肚子里堆满了火,要喷出来一样。”“你也觉得这个蛋糕超级好吃是不是?感觉好吃得舌头都要一块儿被吃进肚子里了。”用一些好玩又形象的比喻,引导孩子更具象地表述自己的感受,比单纯地阻止孩子,效果更好。
孩子动不动就说“死”,可能是为了吸引打人注意。
Q:
我家孩子快五岁了,前段时间,我们带他去看了一次舞台剧,其中有一个情节就是,狐狸做坏事,被猎人发现并打死了,后来谢幕的时候,它又复活出来了。
孩子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后来就一直缠着我问:“妈妈,什么是死呀?”我告诉他“死了就是不能呼吸,不能动了。”孩子就追着我问:“可是狐狸怎么动了呀?”我说他是在表演。孩子就开始缠着我问,什么是表演,不是表演的死是什么样子?他也会死吗?人死了还会活过来吗?……
而且,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孩子开始做噩梦,醒来总是说有怪兽抓他,说他怕死,还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一直不死,经常为此痛哭,我该怎么办才好?
A:
面对低幼年龄的孩子,大人不必刻意给孩子讲死亡,但在孩子有疑问时,一定要用尽可能简洁而严谨的词语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如告诉孩子“死亡就是不能呼吸,不能动了。”
对于4岁之后的孩子,他们开始对死亡有了模糊的感觉和担忧,开始担忧生命的终结和不可逆,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而且这些恐惧会被孩子妖魔化,他们会表现得比较激动或不易安抚,会出现各种焦虑状况。这其实是一个信号,告诉父母,不能够再拖延,需要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了。
平时父母不妨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中的万物,让孩子去体会和感受当下的美,生命带来的感动,并从自然中了解生命的繁衍和消亡的过程,告知孩子,我们可以用我们眼睛、耳朵、呼吸,手中的画笔和相机将这一切记录下来,永远地保存下来。
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可能会具象为对黑暗、妖魔的恐惧。
父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开始特别关注死亡,甚至恐惧死亡时,很可能是分离焦虑在作怪。因为死亡就意味着彻底的分离,意味着和父母的关系的终结。这是孩子们最害怕的事情,没有之一。
所以,当孩子再说,妈妈我怕死,他其实更多是渴望得到父母爱的保证。那么此时,你可以温柔地跟告诉孩子:“妈妈也怕死亡呢。几乎所有人都怕。不过,死亡还要很久才会到来,在此之前,我们会一直跟你在一起,陪着你,爱着你,宝贝。”
父母需要切记的是,千万不要吓唬孩子,你的吓唬不仅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过度的恐惧感,还会直接损伤孩子的安全感建构;更不要在孩子面前美化死亡,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不切现实的幻想与期望,以免孩子在遭遇挫折时选择死亡做逃避。
需要看到,跟孩子谈论死亡,其本质就是在跟孩子讨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父母恰当的做法不是逃避谈论死亡,而应该慎重其事地跟孩子谈论这个问题、为孩子答疑解惑,让孩子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通过实现更有意义的事来提升生命的质量——正是因为有死亡存在,我们都可能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才要更加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开心快乐地活着,活出生命的精彩来。
TIPS:如何科学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与孩子谈死亡,需要有针对性:
1.婴幼儿期,给孩子一个粗浅的解释即可。
4岁之前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死亡,只能从大人的反映中模糊感知死亡是不好的事、不开心的事。
在孩子询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时,父母可借助孩子身边的一些具体事物来给孩子解释,比如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家中有人去世,可以告知孩子,对方需要离开很长一段时间,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
2.学前期,需要提高孩子对危险的认知能力。
4岁之后的孩子,已经能够慢慢思考,模糊不清的答案反而容易孩子混乱和焦虑,父母需要正视孩子的这种焦虑,最好能直接而明确地告知孩子什么是死亡,并耐心地陪伴孩子,帮助和化解孩子的焦虑。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生命教育”,教给孩子如何更好地爱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注意安全,远离危险。
需要看到,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对死亡的思考和感受会越来越深,焦虑担忧在所难免,父母最好能直面孩子的疑问和困惑,引导孩子用科学和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死亡;平时可多带他们去博物馆、科技馆等地参观,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与死亡的辩证关系和意义。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