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好胜心背后,一般都有未表达出来的情绪语言和心理需求
建议: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并且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
孩子好胜心强的一大原因,是孩子都有一个情绪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孩子进入了一个情绪变化的过渡期。
情绪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刚开始,孩子的情绪倾向于更原始的状态,饿了渴了就哭,换了干净尿布了、被喂饱了、被触摸的舒适了就笑。这时,情绪背后没有太多的意义,更多是一种条件性反射。
到大约1岁前后,孩子开始能听懂大人说话,开始自己能做一些事情了以后,情绪里头的社会性意义就开始增多。这时他笑,可能是因为高兴,也可能因为骄傲、自豪、自信……但如果哭,可能是因为委屈,也可能是因为愤怒,或者是害怕……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孩子行为(包括争强好胜的行为)背后的情绪语言,满足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并非好强,其实是背后有需求没被满足,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案例。
在后来跟那位妈妈继续沟通后发现,孩子2岁时,父母太忙,老人带孩子回老家待着。父母整整在孩子身边缺席了一年多。这个过程中,家里的老人和亲戚对孩子的“胜利”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关注和赞赏。而当孩子因为事情没做好闹情绪的时候,老人家为了早些停止孩子“哭”,往往要么厉声喝止,要么给予太多的说理。
于是,孩子变得好强,背后的情绪语言是:孤独、不安,自己的自我价值急需要得到他人的确认。从根儿上讲,孩子不是真的好胜心很强,他内心最需要的是大人的关注、陪伴和完全的接纳。老人的不恰当回应,又加深了孩子的认识:我只有在表现好的时候,才能得到大家的关注、赞赏、尊重。于是,孩子自然希望通过“赢”去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赞扬之声。
后来,我给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孩子因为输了发脾气的当下,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去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而不是和孩子一起继续纠结在“输赢”这个问题里。不要说教。当孩子情绪不稳时,任何解释和道理都是白说,孩子听不进去。给予孩子接纳和共情就好。
平日里,则要多陪孩子参与有趣的活动,多给孩子关注,多进行安全感的弥补。
不只是好胜行为背后藏有未表达出来的情绪。孩子的任何一种情绪表达的背后都有一种心理需求。
比如,我们成人高兴时,就是背后某种需求得到了满足;我们不高兴或者愤怒时,就是因为我们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也一样。
经常有父母为了限制孩子看电视,在孩子正看得高兴的时候,一把拿过遥控器,把电视关掉。这个时候,孩子跟父母哭闹,其实潜台词就是:“你怎么能这么武断,一点儿都不尊重我?”“你为什么不能早点告诉我?”“我到底能看多长时间的电视呢?”所以,这时就可以在采取措施之前,先跟孩子约好规矩:“宝贝,你今天看电视只能看十分钟,快到时间的时候,妈妈会提醒你。”快到两分钟的时候,快到一分钟的时候,都去提醒。
无论是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还是要带孩子去做一件事情之前,最好都能够尊重孩子,把他们当做一个具有知情权的成人看待。这样,孩子被尊重、被关注的需求才可能有机会得到满足,他们的行为问题也才会随之得到有效改善。
解读:好胜心受孩子自身气质类型的影响
建议:面对天生好强的孩子,请教会他更多疏导自己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好胜心强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所致。比如有些孩子天生气质偏慢,属于林黛玉型;有的孩子生来可能就偏快,属于张飞型。张飞型的孩子,一旦受挫,确实很容易激起他的愤怒。
现实中,很多父母都会发现,那种好胜心特别强的孩子,一旦不能被满足时,他最常表现出的情绪是愤怒,这愤怒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表达出来,比如打、骂、踢、扔等等。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宣泄他的愤怒,遇到让他生气的事情时该如何调整。
曾经看到国外做的一个研究,研究中会观察这些孩子在“处理玩具被抢走”这种突发事件时,自己是怎么处理愤怒的。有些孩子玩具被抢走了,会直接哭;还有些孩子再大一点会说:“能不能把玩具还给我?”;再大一点的孩子就会去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如果我的玩具被抢走了,能不能再给我买一个新玩具?”还有一些大孩子选择等待,等抢玩具的人主动把玩具还回来。
从这个实验里头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越大,就越会处理自己的愤怒。父母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接纳小孩子的情绪失控,同时要帮孩子更好地学会管理自己的愤怒。具体而言,首先父母要教会他认识情绪。比如在遇到一些让孩子有挫败感的事情后,可以引导孩子:“宝贝,我们有的时候遇到一些事情,特别让你难过,甚至很愤怒对吧?就好像肚子里有团火一样。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好多事情,譬如说我们可以把小熊拿过来,跟小熊说,我特别生气,能不能跟你一起跳个舞呀,或者是我们出去走一走,既然我现在这么生气,那我就出去玩一会儿吧……”
其次,平时的点滴教养中,妈妈也可以通过阅读绘本的方式,教会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且给他一种调整的方法。
孩子的“好胜心”,或因模仿父母而形成
孩子的好胜心强,可能还真的会有一些模仿的因素在里面。比如在家里,有些爸爸妈妈做事情就很着急,做不好的时候就容易发火,这种负面的情绪就会被孩子看到,孩子看到自然就会学到。而在父母看来,孩子这种做不好就发脾气的行为,就是“好胜”了。
我经常会提及一句话:孩子学到了东西,真的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你告诉了他什么,而是他看见你做了什么。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时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同样也是父母身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在生活中父母是否对于输赢格外在意(比如生活、工作处处想要拔尖),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好胜心很强。
所以,若发现孩子太好强,遇到困难容易发脾气等,我们不需要跟孩子讲道理,因为他听不进去。恰当的做法是保持父母自己情绪的稳定,从容展示给孩子正确的应对办法。当孩子看到父母冷静的处理行为,并且还能看到这个处理方法得到了好的结果,孩子自己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那么孩子在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或者遭遇挫败感后,就学会了用父母所展示的这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去解决问题,而不会简单地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愤怒。
简言之,“争强好胜”更多是成人的理解。我们还需要去观察孩子他们内心到底有着怎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孩子所有的表现,可能都是阶段性的。
就好像我们家开心,前一段时间,她搭积木搭不好的时候,脾气特别大,会开始哭。那时候我就会跟她说:“来,宝贝,妈妈跟你一起搭”。再过段时间,我开始训练她穿鞋子、穿袜子、穿裤子。她穿不好的时候,她也情绪特别大,这时我也会跟她说:“来,妈妈帮你穿。”下一次我又会说:“来,妈妈教你怎么穿。”再下一次,我会跟开心说:“来,宝贝,妈妈看你怎么穿”全程都是有步骤和有方法的。这样就可以一步一步地让孩子自己能够完成她所有的事情,而不至于总要去面对那种挫败感,体验那种情绪失控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那种“过于好胜”行为。
等孩子最后学会了,并能完成了一件以前带给自己困扰的事情,就要给他一个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千万不要再孩子遭遇打击、倍受挫败的时候,父母看不得孩子的哭闹,干脆采取冷处理,把孩子撇在一边。越是孩子有脾气的时候,越要陪伴。然后你慢慢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就是阶段性的,很快就会过去了。
Tips:面对孩子的好胜心,父母还需做到
1.调整心态,合理安慰。
父母在遇到孩子情绪紧张焦虑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做到给孩子以情绪上的支持。孩子对自己不满意,认为表现不好,并为此难受或痛哭,不管父母心里怎么想(觉得可笑,或觉得着急等),表面上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同时要从心底重视孩子的情绪,尝试着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
比如父母要耐心地听孩子的陈述,让孩子感到,就是父母自己遇到这种事也会不痛快。但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无论孩子表现如何,他都是自己的好孩子,自己都会很关心他、爱护他,和他站在一起,父母是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解决这种问题的。父母支持和理解的态度能让孩子取得一种安全感和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2.设法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转移孩子注意力。
在节假日或双休日,父母应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到著名旅游景点游玩、参加社区组织的亲子活动,参加同学、同事之间组织的联谊活动等,这些活动能丰富孩子的自我体验,也能给孩子提供一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孩子经历得多了,眼界和心胸也会宽广,这对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转移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力,减轻孩子过强的学习压力,都有一定的好处。
3.避免过多的奖励和过多的保护。
过多的奖励,其实类似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案例。过分强调了“赢”这件事,以及成人对待成败的态度差异太大,就会让孩子对于“输”的容忍度变低。
过多的保护,其实意味着父母太过全能,给孩子的支持和替代过多,这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人对孩子日常生活的替代,一种是对孩子认知和判断力的左右和替代,后者常见于高知家庭,他们经历了完整的摸索和奋斗过程,希望把自己所知道的,提早告诉自己的孩子,反倒让孩子局限在了自己的经验和对这个世界的单一评价里,看不到或者听不得更多的不同声音。
而且,评判太多,替代太多,就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的本领、见识就是自己的本领和见识。孩子逐渐会以为,自己就是完美无缺的。大一些后,他们将无法面对自己身上的任何瑕疵,一旦遭遇不如意,就会有调适的困难。大人看起来,就是好胜且敏感。
4.降低对孩子的期待,避免横向比较。
若父母对孩子期望太高,孩子出于爱父母的缘故,期望凭借自己小小的能力,去满足父母的期待。最后这种行为就变成了讨好。讨好的过程中,当孩子遇见各种挫折、困难,一定会加倍的紧张、在意结果,并且难于接受自己的失败。
也有父母爱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这个我们提到很多次。所以,不建议横向比,可以纵向比。即看到孩子自己的每一步进步,拿孩子的现在跟他的过去比。
5.好胜并非坏事,恰当引导,教出积极乐观的孩子。
不同性格和个性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性格迥异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好胜心强也并非坏事,至少反映孩子的心态很积极。在接纳孩子之后,按照上述建议给以恰当的引导,很容易造就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强勇敢的个性。
孩子若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好胜心,父母可以顺势引导孩子的好胜心到其他领域,比如让孩子广泛阅读他喜欢的书籍,从书籍中学到天南地北、五花八门的知识,了解新鲜事物等。这样不仅会给予孩子很强的成就感,还会带给孩子更多智慧。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