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德国,很多人会想到德国的汽车,德国的足球,德国的哲学大师,以及德国人严谨到极致的性格。“德国制造”给人的印象更是实用、耐久、可靠、安全、精密。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撑过了 2013 年的欧债危机,如今更是在欧洲经济复苏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领头作用。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中德国占了10余所,著名的大学有柏林自由大学、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洪堡大学、亚琛工大、图宾根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德累斯顿大学、不来梅大学、科隆大学。德国的成就与德国的人才教育分不开,而其最为根基的一点即是来源于德国人对于早期儿童的教育。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早教模式,在这其中也暗含了不同的教育理念。 8200万的德国人曾经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这是为什么?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德国一直避免将孩子的大脑变成硬盘,而是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因为,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德国人为何能出那么多诺奖得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德国人“不着急”。这个国家对于早教期中孩子的定位是: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谁也不能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和珍贵的童年。 对于德国的早期教育而言,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三、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其实这种思路并非仅局限于德国,稍微查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学完。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或者,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