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回家,正在房间里摆弄玩具的儿子狂奔到门口迎接我。 他拉着我的手:「妈妈,妈妈……」一直叫着。 当时用手机和朋友聊天,就没在意儿子说了什么。 「等一下,妈妈一会儿过来。」我脱开他的手,拿着手机坐在沙发上,继续跟同学聊天。 「快去看看你儿子,在房间里生闷气呢。」婆婆提醒我。 我放下手机,来到儿子的房间。此时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 儿子看到我,「哇」地一声趴在书桌上大哭起来。 我以为他是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欺负了。一分钟后,他发泄完了,慢慢停下来抽噎地说:「不要等一下,不要等一下。」 我这才明白,他是被我「欺负」了,被我刚进门时的「等一下」欺负了。 原来,他在幼儿园里画的一幅画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还奖励了一颗五角星和一块糖。 儿子一直在画画上没什么天赋,也不喜欢颜料。 那幅画,他应该花了很大的勇气和耐心。 那颗糖,他想要拿回来跟我一起分享。 但这份成就感,作为妈妈的我没能及时跟他分享。 在房间里等了很长时间之后,他失落、委屈、无助的情绪开始爆发,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等一下」这三个字,几乎是所有爸爸妈妈的必备词汇。 「妈,快过来看啊。」「等一下……」 「爸,帮我拿一下作业本。」「等一下……」 「妈,给我讲这本故事书。」「等一下……」 在孩子提出需求时,我们太多时候没办法爽快地回答一句「好的,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句「等一下」。 而恰恰就是这脱口而出的「等一下」,是孩子最不想听到的回答。 我在群里向妈妈们询问关于对「父母回答孩子等一下」这一问题的看法时,一位妈妈的回答让人深思: 等一下,表面看是我们给孩子的一种回应。但这句话其实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它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没有其他具体信息。说白了,这句话说了也相当于白说。 这句话比直接拒绝孩子,或者坦白告诉孩子「妈妈没空,你自己来」更有杀伤力。 这相当于是你无意识里给孩子画了一张饼,孩子满怀希望,等来等去等了一场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