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新生儿黄疸中,有两种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两者在发生机制、出现时间上存在差别,处理方式也有差异。
1. 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又称「早发性母乳黄疸」,是指与喂养和生活方式有关的黄疸,一般出现在新生儿生后一周之内,由于喂养姿势不当等原因导致母乳摄入不足,引起新生儿肠蠕动减少、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胆红素排泄减少、吸收增加,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这种情况可见于约 13% 的母乳喂养儿,解决方法是尽量增加母乳喂养的量;
2. 另一种称母乳性黄疸,是和母乳本身有关的黄疸,多出现于出生一周后,在第 2 周或第 3 周多会逐渐退黄,但是胆红素水平仍旧会在某个低水平持续一个月或以上,母乳喂养儿中约有 2% 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般轻度母乳性黄疸的孩子,其精神状态、饮食、睡眠方面通常是正常的。此外,诊断母乳性黄疸通常是在医生排除了其他情况后才能确立,属于排除性诊断。
母乳性黄疸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母乳性黄疸的「罪魁祸首」是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影响包括两方面:增加了胆红素的肠道重吸收,并抑制了肝脏中代谢胆红素的某些酶类的活性。
虽然实质上,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和母乳性黄疸均属于病理性黄疸,但它与其他理化因素诱发的病理性黄疸又存在区别,包括出现时间、严重程度、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