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型妈妈把是否“听话”作为衡量孩子的重要标准,认为听话才是好孩子,反之则不是;以自己的判断为孩子规划人生,不听取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害怕孩子受挫,便阻挡他们去经历。这样对孩子难免造成一些成长问题,如果你是保姆型妈妈,做哪些改变,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呢?
管制型妈妈的经典语录:
“妈妈怎么说的,你就怎样做,这是为你好。”
管制型妈妈的问题所在:
父母对孩子最好能做到“既不过分放任,也不过度管制,还能维持适当的关心”,虽然这个尺度很难把握。中国的妈妈们大多对孩子有着很强的“控制欲”,形成这种现象是有很多社会背景的,比如独生子女被寄予过多期望;比如望子成龙的中华传统等。爸爸妈妈都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让孩子在规定路线内行走,少摔跤、不摔跤。
但一个习惯听从指示、服从、个性受到抑制的孩子,无论年龄多大,心理上也无法“断奶”。我们常常说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来接受斑斓世界的洗礼。可给这张白纸填色的人,更应该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父母养育子女,终极任务是需要帮助他成为他自己。
管制型妈妈的育儿妙招
1、让孩子尝试
很多事情由家长铺好路可能更稳妥,但爸爸妈妈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无疑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机会。6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开始产生自我意识,有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你不妨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发现其中的奥妙,而不是抓着他的小手,规定按这里不是按那里。
因为对孩子来说,思考及探索的过程比最终结果更重要。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逐渐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而你需要引领他发现并自如运用自己的能力。小时候你让他掌控吃饭、穿衣,将来他才更有可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2 、给孩子平等对话的权利
或许这样的观念被爸爸妈妈们接受还需要一些时间,因为顺应长辈的思想太根深蒂固了。不过如果能从我们这一代父母开始,有些许意识上的进步,对下一代整体的改变也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与孩子“对话”意味着承认孩子在家庭中的个体地位;重视他的个人意见,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尊重、互为主体,打破传统理念中家长高高在上、孩子只作为被动接纳和执行人的角色。如何迈出改变的一步呢?其实并不难,就从“你想吃香蕉还是苹果,自己选择”开始吧。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