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早教 今日关键词】
社会情绪:情感与自我表达-同情心-表现出对一些情感的理解
宝宝22个月,看起来很善解人意。当妈妈难过的时候,宝宝马上就会靠近,试图安抚妈妈。不过,宝宝真的懂妈妈的心情吗?
宝宝安慰你,出于简单抚慰型同情心
宝宝善解人意的安慰,实际上源于他此阶段的简单抚慰型同情心。一方面,他的自我意识初步萌发,终于能够辨别自己与他人,并且逐渐对他人的存在产生兴趣,继而将关注的方向转移到他人的行为方面,能够注意到他人在哭、在笑。
另一方面,宝宝经过前一年与爸妈的交往,初步掌握了一些社交的“潜规则”,且具备了一定思考能力,知道抚慰的动作能够帮助哭泣的人止住悲伤、令痛苦的人不再痛苦。
因此,当爸妈哭泣或面露悲伤之时,宝宝的同情心就会被激发,注意到爸妈的行为变化,还做出抚慰的动作。
不过,受限于认知还待发展,宝宝对他人情绪的辨识能力还不够准确,无法深入地了解他人的情感、感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妈妈切洋葱流泪时,宝宝会把玩具递给你安慰你。
利用同情心,发展宝宝的情绪表达与识别能力
即便如此,同情心依然非常有益于宝宝的情绪发展与表达。
首先,强烈的同情心将为宝宝提供大量的机会,供他觉察、辨别与记忆他人的情感,提高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提高情绪辨识的能力。
其次,强烈的同情心也有助增加宝宝对他人的关注,巩固自我意识的同时加强对其他个人的兴趣,从而催生对社交、沟通、交流的情绪,奠定情绪表达的基础。
最后,强烈的同情心也帮助宝宝慢慢学习应对他人情感的方式,例如抚摸背部缓解悲伤、一起拍手分享快乐等。而宝宝应对他人情感的方式越丰富,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也将越多彩——他人的情感无疑就是宝宝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助宝宝由己及人、由人及己转换角色思考与学习。
这样做,宝宝同情你,更理解你的情感
因此,爸妈有必要借助宝宝的同情心,鼓励宝宝表现自己的同情情感,教导他学习更多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情感辨识与表达能力,助力情绪的发展。
1、模拟游戏,激发情感
爸妈可以用宝宝最爱的过家家游戏,激发宝宝的同情心,然后询问宝宝的感受,引导宝宝表达自己的感受,发现情感中细微的变化,提高情感识别与表达的能力,促进情绪的发展。
比如和宝宝一起玩费雪神奇小医生,模拟生病难受的状态,询问宝宝在生病时和病治好了前后不同的情景中感受有什么不一样——“宝宝,你觉得难受吗?“”现在觉得好一点了吗?”
2、丰富表达,促进理解
爸妈也可以教宝宝掌握更多表达同情情感的方式,丰富宝宝的表达技巧的同时,提高宝宝对各色情绪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比如请宝宝帮助受伤的小狗皮皮,激发他的同情心安慰悲伤的皮皮——用费雪神奇小医生给小狗皮皮打针、听诊。爸爸妈妈可以扮演小狗皮皮假装对针筒的“恐惧”后,让宝宝从中辨别并学习处理紧张情绪:寻求帮助,或者轻声细语安慰。
3、有来有往,相互表情
此外,爸妈一定要注意及时回应宝宝的同情心,以此鼓励他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同情心。久而久之,宝宝就会习惯向你展现他丰富而精彩的情感世界,表达他的情绪与感受,大大助力情感的发展与成长。
宝宝的同情心就像是宝宝情感世界的窗户,展现了宝宝丰富的情绪线索。爸妈要注意观察这些线索,及时把握时机发展宝宝的同情心,让宝宝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情感。
参考文献: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眼睛》,辽宁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育儿建议仅供参考,我们同时建议您咨询您的医疗保健师。
©2019美泰集团版权所有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