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吃奶、洗澡、游泳或者感冒时,如果不注意都很有可能让水或奶流进耳朵,耳朵进奶或水可能导致中耳炎的发生,这时妈妈们会很着急,担心会影响宝宝耳朵的健康,但又没有办法把水从宝宝的小耳朵里弄出来。那么,当水流进了宝宝的耳朵后,妈妈第一时间要怎么办呢?
1.第一时间紧急处理办法
当发现宝宝耳朵进水后,首先将宝宝侧躺着放在自己的大腿上,让进水的耳朵朝下:
用手掌紧压宝宝进水耳朵的耳根,然后迅速松开,连续做数次这个动作,耳朵里的水就很有可能会被吸出:
此外,妈妈们还可以用手指轻按压宝宝的嘴唇,让宝宝做张嘴的动作,活动下颌关节,这样进入耳朵的水也会很容易从外耳道流出:
耳朵进水,一般是在外耳道,这些水一般不会渗透到中耳。所以妈妈在清理的时候应该以吸为主,如果妈妈拿着棉签帮宝宝吸水,方法用不对了还有可能把水推向更深的中耳,一旦水进入中耳,在中耳形成积水,而积水就容易引发中耳炎。
给宝宝擦干耳朵的正确步骤如下:
前提是妈妈能够固定好宝宝的头部不乱动,然后使用软棉棒,把棉棒头上的棉花撑呈蓬松状,轻轻插入耳朵旋转,放在外耳道2~3分钟,这样,宝宝在仰头或者转头的时候,棉花就会把外耳道里面的水吸出来。
切记千万不可将棉签深入宝宝的耳朵内部看不见的地方。如果宝宝有抵触情绪,不配合,请不要轻易给宝宝掏耳,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请医生处理,千万不要硬性自行处理,否则容易误伤宝宝的外耳道皮肤或者鼓膜。
护理小提醒:不要随便掏耳垢
很多妈妈见到宝宝耳朵里有一点耳垢,都忍不住要帮宝宝掏耳朵了,以为这样做耳垢就不会越来越多,而影响到宝宝的听力。但是要提醒你,不要随便给宝宝掏耳朵,过频掏耳朵对宝宝是弊大于利的。
1.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长期掏耳朵慢性刺激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另外,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约0.1毫米,比纸厚不了多少,如果掏耳朵时宝宝乱动,稍不注意,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宝宝的听力。
2.细菌滋长。经常给宝宝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