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将从本篇文章中了解到:
1.宝宝如厕训练的误区
2.正确训练宝宝如厕的方法
多数时候,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训练,从而忽视了宝宝内心的想法,结果通常事倍功半。要想成功地进行如厕训练,不妨先避开这些误区。
误区1:迷信如厕训练越早越好
不少妈妈听信老人或是觉得宝宝自己如厕比较省心,早早就对宝宝进行如厕训练。殊不知,在1岁半之前,小宝宝的大脑皮质尚未发育成熟,即使膀胱积满了尿,也感觉不到尿意,效果并不好。所以,在宝宝身心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过早对宝宝进行如厕训练,反而会拉长宝宝独立如厕的“战线”。
正确做法:请记住!每个宝宝都有自己如厕的时间表,一般等到1岁半以后再考虑宝宝的如厕问题会比较符合宝宝的发育规律。宝宝做好准备,会使整个过程更容易更快速。适合排便训练的月龄大约是18~36个月,不要早于18个月,最好24月龄后开始。一般来说,过早开始排便训练,宝宝需要越长的时间才能学会。当宝宝具备以下能力时,可以考虑开始训练:
1.可以熟练的走路、坐下、上台阶;
2.能够自己拉下裤子,并拉回去;
3.理解和完成简单的指令,能听明白与如厕有关的词语,能通过语言或表情动作等表示要排尿或排便;
4.对马桶和别人如何用马桶表现出兴趣;
5.排尿或排便有规律,两次间隔时间超过2小时。
如果宝宝还没有准备好,不要强行开始,否则只会让宝宝更抵触这个行为。过一两个月再尝试,你会发现容易很多。
误区2:使用不合适的语汇
有些父母在训练宝宝如厕时,没有挑选合适的词汇来描述身体的部位、排尿和排便,比如,不小心会使用一些负面的词汇,如“脏死了”“真臭”等,甚至做出“嫌弃”的表情,这有可能让宝宝觉得混乱。
正确做法:便便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了,父母不要使用不好的词汇或者表情来描述便便这件事。当宝宝顺利排便之后,我们尽量对宝宝给予表扬,让宝宝正向地看待排便这件事。
误区3:实施惩戒的手段
宝宝对如厕训练不感兴趣,不愿意坐在便盆上,训练过程中发生小意外,偶尔出现倒退的情形……当发生以上情况以及如厕训练中其他的常见问题时,妈妈有时候会忍不住发火或是惩罚。但这不仅毫无帮助,还只会起负面作用,会让宝宝产生逆反心理或其他不良问题的产生。
正确做法:无论宝宝在如厕训练中有什么样“糟糕”的表现,妈妈都要有耐心来引导和安抚宝宝,不要指责或者数落宝宝。事实上,宝宝在完成如厕训练的过程中都会出些小意外,比如突然尿湿了裤子。别惩罚宝宝,毕竟宝宝掌握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妈妈只要平静地帮宝宝收拾干净,并告诉宝宝下次用便盆就好了。千万别让宝宝因此产生负罪感或强烈的抵触情绪。
误区4:穿开裆裤有利于如厕训练
家里的长辈们总是对开裆裤“情有独钟”,认为穿开裆裤能加速宝宝如厕训练的速度。但是开裆裤会使宝宝的小屁屁暴露在外,极易受细菌侵染,尤其是女宝宝。
正确做法:一开始可以让宝宝穿着纸尿裤坐小马桶,等宝宝习惯后再脱下纸尿裤。宁可让宝宝经常尿湿裤子或者多费点纸尿裤,也不要让宝宝穿开裆裤。让宝宝习惯便盆,把它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宝宝一开始不愿意坐在便盆上也没关系,不要强迫,更不要硬把宝宝按到那儿。允许宝宝用自己的方式熟悉这个新工具。为了帮助宝宝适应,妈妈可以向宝宝展示怎么处理他的便便,也可能会有帮助。为宝宝换尿布时,把宝宝带到便盆边上,然后把大便扔进便盆。这有助于宝宝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
误区5:减少宝宝的喝水量
在如厕训练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生宝宝尿湿裤子的情形。有些家长为了减少麻烦,有意识地让宝宝少喝水。家长这种图省事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宝宝便秘及其他健康问题的出现,得不偿失。
正确做法:白天该让宝宝喝多少水就喝多少。不过在上床前可减少宝宝的饮水量,这样可减少他夜间尿床的次数。
Tips:家里长辈,可能阻碍宝宝学习如厕
在宝宝如厕的问题上,家里的长辈们总觉得自己经验丰富,有着无比多的建议和意见,比如把尿、穿开裆裤等,并企图进行干涉。可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如厕训练的方法早有了很大改变。所以,坚持自己的理念,按照科学的方法给宝宝进行如厕训练,并坚定地告诉长辈们:我们有计划,您完全不用担心。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