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犯错时,都会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其实,有很多错误都是孩子的无意之过,这些错误不应该受到批评。
理性区分“有意”和“无意”
很多时候,孩子做错,只是好奇、试探和自觉探索的结果。比如,有些孩子喜欢把玩具拆开,很多妈妈会很生气,认为孩子不爱惜玩具、有破坏行为。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拆开玩具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探索行为。这是无意破坏,不该受到责罚。妈妈可以温柔的告诉他,玩具是用来玩的,如果你想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可以把它拆开,但是拆开的时候可以小心一点儿,过后妈妈可以帮忙把玩具再组装回去。
先提醒,防患于未然
在失误可预见的范围内,家长可以及早提醒,这样不仅能避免失误的发生,孩子也会从中学到不少常识。比如孩子在做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可能会打翻桌子上的杯子或者碗里的汤,这时候你要提醒孩子,他这样做会打翻碗,汤会泼出来。而不是等他真的打翻了碗,再急躁地训斥他。但是如果孩子在你提醒之后,仍然执意要做危险的动作,从“无意”变成“有意”,那就用“自然结果”的方式,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
让孩子承担失误造成的后果
孩子每次犯错之后,比如打翻了水盆,妈妈可以请他跟自己一起分工打扫现场,给他一块小抹布,让他学着妈妈的样子一起擦地。以后他再把水弄洒了,自己就会主动的拿来工具打扫了。所以,让孩子承担犯错所造成的后果,以后就会慢慢减少错误。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