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 一位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可因为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于是,当人们问为什么中国人都不愿意生孩子,答案无一例外:贵和累。 倾家荡产几乎成了中国式教育的代名词。 最近,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显示: 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花费上,中国香港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万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台湾和大陆分别以7万、5.6万、4.3万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 报告还显示,82%的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 在教育问题上,中国父母又一次碾轧了世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超过七成中国父母担心自己还没有为子女做到最好。 可父母的付出和牺牲却没有换来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亲子关系的困局。 1 我从不怀疑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可牺牲不是爱,是糊涂。 以爱之名的保护,其实是一种剥夺,它剥夺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两种感受:满足感和边界感。 有一次,我在小姨家看到这样难忘的一幕: 小姨邻居家的阿姨因为要去外地出差,把自己的女儿交给我小姨照看。因为小姨家的女儿和她们的女儿同岁,也经常在一起玩。小姨瞬间就答应了。 吃完早饭,小姨准备带两个小孩去小区花园散步。 于是,招呼着邻居阿姨家的小女孩往外走,走到门口,发现小女孩呆呆地站着不动,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原来还没穿鞋。 她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拉着她坐下来,教她穿鞋,小姨家的女儿不吵不闹地坐在旁边,帮我一起教那个邻居家的小女孩穿鞋。我们花了整整半个小时,才穿好鞋。 晚上,邻居家的阿姨来接孩子,她风尘仆仆,随便聊了两句,就急着带孩子回家,小女孩像白天我教她的一样,自己拿起鞋往脚上套,费了半天劲,才发现穿反了,急得满头大汗。 邻居家的阿姨看着心急,冲上去帮女儿把鞋换过来,很利索地就帮女儿把鞋穿上。小女孩哇地一下就哭了。 邻居家的阿姨一边拎着大包小包,一边哄着小女孩。狼狈不堪地走了。这样养孩子,怎么可能不累。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孩子从1岁起,就会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3岁就会进入自尊期,开始寻找自我价值。 而在这个时期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帮助,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挫败感。 孩子需要的是被需要和被肯定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来自于独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者伸出援手为他人提供帮助。而在很多中国式家庭里,孩子却只是问题的制造者。 2 以孩子为中心的中国式家庭里还有另一种危险:孩子没有界限感。 孩子摔倒的时候,我们立刻飞奔而去,扶起孩子,排掉他身上的尘土,用各种方法哄他开心。 孩子背不动书包的时候,我们想也不想,就伸手接过那个并不沉重的书包。 全能父母的跨界帮助,很容易让孩子把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当做是父母的义务。 所谓界限感,就是自我和他人的差别。 缺少界限感的孩子,因为分不清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感觉,所以常常以己度人,分不清人际交往的边界。 姨妈家有个从小被宠大的妹妹,从上学到生活,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打理。甚至工作都是爸爸托人找的。 她每次到我家串门,只要看到桌上的好东西就会开始随意摆弄。我关紧的房门,她更是如入无人之境。 有一次,爸爸从日本带了一盒包装精美的和果子说给姨妈和姨夫尝尝,表妹想也不想当着我们的面,就把盒子打开,说自己先尝尝。丝毫没有觉得不妥。 她经常抱怨身边的人对自己不好,总是喜欢评论别人的选择。人际交往中,困难重重。 小时候没有被尊重界限感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懂得尊重别人的界限感。  3 “中国式教育”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没完成的梦想,要靠孩子来实现。 焦波的《俺爹俺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他所传达的一个父母的观点就是,他们所没有达成的教育,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俺爹俺娘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们唯一的梦想,就是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地上,耕耘出我这样一个能够受教育的儿子。 这是在当下中国,最尖锐的问题: 身在农村的孩子,希望去大城市闯荡,好好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换取更好的生活;而身在城市的孩子,父母也会倾其所有去花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最经典的方式,就是不管有钱没钱,都觉得,出国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觉得“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 有的时候我们总听过父母说过这样的话,指着街上捡垃圾的人对我们说,你看如果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就跟他一样在街上捡垃圾; 有的家长也会说,你不知道工薪阶层的生活有多么的不易,你就是全家的希望,爸妈全指望你了,你必须要好好学习; 还有一些父母的言论比如说,你要好好考试,咱家上面没人,你只能靠自己,只有考上重点中学才能上211,985的名牌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否则这辈子就完了。这些都是很经典的中国家长的句子。 工薪阶层的焦虑,是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通过孩子来实现,孩子出人头地是改变自己社会阶层的唯一希望; 中产阶级的焦虑,是要保持住优雅的社会地位,要让孩子成为家庭的面子,口碑是很重要的。虽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仍然希望能够更往上一步,凡事求稳; 富豪阶层的焦虑,是不止要有钱,是希望让孩子接受到最好的教育,且会考虑规避中国的教育选择出国,让孩子的教育更容易一些,竞争少一些,最终的目标是跻身上流社会。 但是这未必是经过孩子们同意的。 美剧里有一句话说:“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父母在某些抉择上对我们的道歉,而他们却花一辈子的时间等待我们说谢谢。最终我们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4 很多父母都有一种困惑,爱得少的孩子缺少安全感,爱得多了又容易变成溺爱。 有这么几个关键,值得思考: 1.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感受挫折 害怕孩子受伤害,是父母最大的焦虑。但父母的敏感却会让孩子变得无比脆弱。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温迪·莫格尔就曾说过,当父母倾尽全力不让孩子体验到不适时,他们长大后,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对正常的挫折。 生活里,你一定经常看到,孩子哇哇大哭的时候,父母第一时间冲上去,安抚他们,用各种各样新鲜的玩意儿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以致于孩子从来没有完整地体验过一次疼痛、难过、恐惧的感觉。 可是,没有体验,就不会成长。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得坚强,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处理伤痛、维持秩序。 而父母的工作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提示和帮助,而不是直接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2.为孩子设立界限,温柔却坚定地说不 亨利克劳德在《为孩子立界限》一书中说,父母一旦产生对孩子的依赖,孩子不仅得不到适当的管教,还学会了“把爱收走,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这种功课。他们在用情感威胁父母,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如何温柔却坚定地说不。 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是越多越好。 合理地设置界限,才是爱孩子最好的方式。 当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们才会管理自己的行为。 3.适当给孩子自由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也是。 他们有自己对待不同事物的天赋,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长大以后,他们就是放飞的风筝,也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等。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稍微松一下手里紧握风筝的线。这样他们才会飞的更高更远~ 在中国式家庭里,父母不是付出得不够,而恰恰是付出得太多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