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曾经被记者问道:“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回答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说道:“是在幼儿园。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0--6岁)有几个“敏感期”,在敏感期,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
0~6岁是语言敏感期,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并不是指让孩子多识字、写字,而是要让孩子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语言,鼓励孩子唱诵歌谣、复述故事,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培养孩子对语言理解的能力,特别是说和听方面的能力。
3-4岁是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期,为今后其情感独立和认知独立的发展奠定基础。
4-5岁的孩子随着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明白了随意发脾气等行为是不正确的,学会对情绪的调节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在情感上逐渐消除对父母的依赖。
3-5岁儿童的认知独立水平一直在提高,开始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龄前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时期的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凡事要通过动手操作、真实观察才能将事物保存在记忆中,转变为使用符号且具有思维能力的学龄儿童。儿童通过活动增强想象力,逐渐认识到别人对事物的反应不是总与自己相同的,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探索、学会控制自己、与同伴友好相处。
因此,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主要是在游戏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如:培养幼儿阅读、探索学习的兴趣、培养规则意识、责任感和同伴交往等。
学前教育阶段穿插知识的学习一定要保证学习的有趣性,在游戏实践中让幼儿探索观察,例如:一位幼儿园老师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水的固态、液态、气态,让孩子了解到水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存在,其他的事物也同样如此,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有很大的好奇心,同时也学会了知识。特别注意:学前儿童不能采取灌输式的教育,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今后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前儿童不能过早的单纯学习知识。因为有些知识过早的学习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有许多家长从孩子三四岁开始教孩子算数,有些孩子也能很快说出答案,但这不代表孩子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心理学实验证明,只有到5岁之后孩子才能脱离实物的支持,进行小数目的加减运算,并学会100以内的数数。一旦孩子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再学习,孩子对数的理解和运算就会变得简单,并且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有些家长让孩子过早的识字,孩子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识字,而是通过集中学习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孩子认识、记住。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孩子虽然表面上认识了许多字,但对孩子今后发展不利,会让孩子的认知过早符号化,会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些兴趣。如果孩子过早的或单纯的学习知识,孩子的可塑性也会大大降低。
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都是基于先前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周围世界的。因为认知结构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形式,儿童智力的发展是他们按照自身经验积极建立对事物新的理解,对事物的关系做出推断。如果在学龄前期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儿童形成主动习惯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其实爸爸妈妈们在孩子学龄前期不用太在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小孩少做几道算术题,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少认识几个汉字,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有针对的进行教育,既让儿童获得了这个阶段应有的发展,还会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心理学小贴士【心理技巧:如何克服嫉妒心理】没有必要去嫉妒别人的成就、地位之类。因为:1、别人可能真的付出比你多,只不过你没看到;2、这些东西只能带来一时满足,而不是永久满足,不要也罢;3、这里面有你玩不来的游戏规则,玩的来的人也都挺累;4、你有不如人的就一定有比别人好的,静待时机;5、不争这些,你的朋友会更多。(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