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十八,烦恼大
最近有两个儿时在一起玩耍过的姑娘都遇到了点儿麻烦。一个大龄被家里逼婚,千帆过尽却认定了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的小伙。一个大学毕业,在就业问题上跟家里的想法有出入,正在努力地说服家人。
放眼大千世界、宇宙洪荒,这两者都算不得大事。但在人的一生当中,两位姑娘所面临的都是人生转折的关键点,将来会往哪里去,路要怎么走,又会不会幸福?每一次的选择都必须仔细慎重。
在我看来,两位姑娘一样的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前面有大把的机会和时间。外人眼里,她们都是乖巧、懂事、贴心的好姑娘,堪称父母“温暖牌”的小棉袄。除此之外,她们身上还有一个本质的相似点,她们都是“心气高”的姑娘。“心气高”代表什么?我的理解是心气高代表着不屈就不盲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随便妥协。
为了便于区别,暂且把她们分别叫作A姑娘和B姑娘。

陪伴是青春期最好的关爱
在两个姑娘中,我跟A姑娘更要相熟一些。A姑娘的父母是很普通的工薪阶层,小时候一家三口就挤在工厂宿舍里。上世纪90年代工人下岗潮中,A姑娘的父母双双下岗。好在A姑娘的爸爸有开车的手艺,下岗后包起了出租车,妈妈为人也勤劳肯干,所以下岗后日子很快就转了起来。
只不过相当长的时间里A姑娘的父母一直是三班倒的工作,每天跟她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A姑娘很早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上大学之后A姑娘一直在著名的快餐连锁打工,勤工俭学自己养活自己,这些她父母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A姑娘干活勤快性格好,大家也都喜欢她,身边追求的男生不少,但A姑娘一直没有瞧上眼的。为了生活,为了A姑娘的将来,一家人都在拼命往前奔,辛苦却也踏实。
B姑娘的父母跟A姑娘很类似。最大的区别在于父母下岗后,B姑娘的爸爸就呆在家一边炒股一边负责B姑娘的学习教育,妈妈主要负责出去赚钱。也就是说,相对于A姑娘,B姑娘的父母陪伴她的时间更长。
B姑娘自己也很争气,不仅一路都是成绩优良的好学生,还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高考选专业的时候为了省学费,她选择了一家奖学金丰厚的普通大学,念一个毫无特色的普通专业。
这些在之前看来都是小事,A姑娘没有因为爸妈陪她的时间少而不开心,B姑娘也没有因为家境普通而发愁,她们都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但到了这种人生转折的关键点的时候,之前的问题就全部暴露出来了。今天所做的选择取决于之前所受的教育
先说B姑娘,我一直觉得心气高的姑娘,大学毕业怎么也得去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那里机会多,能成就自己。另一方面,按我的想法,没有财力、人力背景的孩子,不如去外面勇敢地放手一搏,也许会有条更好的出路。但B姑娘却没有,她选择了最稳妥的考公务员。 跟我聊天地时候,我说出了我的疑惑,没想到B姑娘说,正因为她不像大学里其他女同学那样家里条件好,出去漂个三五年,家里依然可以为其联系到条件好的单位,供其衣食无缺、嫁人生子再安享一生,所以她才决定要考公务员。因为她目前有的只是年少青春,如果在最好的就业条件里错失良机,那么一生也就可想而知。
B姑娘才23岁,但心智已早熟。普通人家的孩子,早熟也未必不是好事,早早地应对安排免得日后仓惶无助。在她眼里,父母出身是自己的退路,因为自知没有这条退路,便不得不早做打算,用心良苦。
最新的进展是学霸B姑娘已经考上了省公务员,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理想的工作指日可待。

隐忍的青春终究会爆发
再来说说A姑娘,A姑娘深夜找我聊天,我感觉到她的不开心。她不开心家人对她的恋爱横加指责,自觉一直情路不顺。在聊天中,她还向我透露了一件小事。她说她一直羡慕B姑娘,因为她从小就处处受宠,做什么事都特别自信,家里人对她也是倍加疼惜。可最让她羡慕的是,B姑娘从小就有自己的房间和自己的大床,而她自己则只能蜷缩在一张1米2的小床上,直到现在。
A姑娘的话让我很吃惊,因为据我的了解,A、B两家姑娘的家庭条件相差无几。简单来讲,B姑娘家的家境不比A姑娘家好,甚至我还知道B姑娘家的父母为了省钱,长年早餐只吃开水泡饭+咸菜,舍不得半点荤腥。B姑娘的妈妈还因为长年营养不良而身体虚弱。相反A姑娘的父母性格好,身体也好,能吃肯做,日子虽然不富裕,但场面上也不毫不露怯。
但现在的事实是,A姑娘现在告诉我她自卑,因为她只能睡1米2的小床。我知道A姑娘真正的痛点不是1米2的小床,而是青春期那些被各种各样原因压抑下去的合理需求。青春期的压抑让A姑娘怀抱着自卑,内心挣扎着长大,而B姑娘却已经成熟早慧得令我汗颜。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两位姑娘这么大的差别?深层次的原因我不想再去追究,但最起码我知道造成她们性格差异的,根本不是钱的事儿。事实上AB两位姑娘性格的差别,是跟她们在青少年时期时家人陪伴的时间多少有关。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除了吃穿住行这些身理上的需求之外,他们的心理格外需要有人关注,希望有人理解,有人分享,有人诉说。这些渴求从青春期走来的家长应该再清楚不过。而那些在青春期时欲求不满的孩子,格外会压抑自己内心的渴望。隐忍不发并不都是好事,一旦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或者自以为有能力的时候,就会极力地想要逃离让自己压抑的环境。A姑娘正是如此。

配偶是自己被压抑的子人格
人物采访时我很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你喜欢他(她)什么?”我一直试图为虚无飘渺的爱情寻找一些确实的佐证,但往往得到的答案都是。“喜欢就是喜欢,没有什么为什么?”我们选择跟一个人在一起,通常只是觉得跟他(她)在一起的感觉很熟悉、很舒服、很安全。理由很简单,你找的是另一个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然会感觉舒服,所以说追寻爱情,不过是寻找并认识自己的过程。 由此不难解释A姑娘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按心理学的说法就是“配偶是自己被压抑的子人格”。A姑娘选择交往对象的时候,其实是在释放内心里想要对家庭叛逆的子人格。她选择了一个不被家人认可的对象,尝试着叛逆与自我的新鲜,而这些是在青春期时就应该完成的事情。至于平稳过渡青春期的B姑娘,期间一直有爸爸的陪伴,从而心智健康,人格健全。更值得赞赏的是,她那种对自我清楚地认知能力,会帮助她很快地走出暂时的人生困境。如A姑娘一般青春期时常被压抑的人,往往内心总在挣扎,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追求一时的快感,却要用长长的光阴来弥补。

今天所做的选择取决于之前所受的教育
最后结果已经很明显,B姑娘根本不需要我去帮她,因为她自己已经可以处理得很好。而A姑娘我则不忍心去帮她,以我惨痛的经验来看,那个男生可能的确未必是最佳选择。但此时的A姑娘内心正从挣扎慢慢趋向平稳之中,在自己的坚持之下家人也势必会接受认同。因为父母总是爱孩子的,不管是你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是他们所疼爱的孩子。
但也许可爱的A姑娘会通过努力,最终获得幸福也说不定。她现在是在利用那个男生跟她的家庭作对抗,在努力地释放自己被压抑的子人格。等到青春怒放之后,她一定会回到正常成熟的心理环境中来。
我们给女孩穿上漂亮的裙子,给她买漂亮的洋娃娃,是希望她能拥有良好的审美,美好的情操,从而遇上更好的男子相伴一生。我们带男孩阅尽世间繁华,是希望将来他能守在锅台边幸福地打杂。说媳妇难搞相处不好的婆婆,自己的婆媳关系也一定不会太好,这是必然的规律。将来有一天,当你的孩子把他们人生中的另一伴领回家的时候,一定不要惊讶。因为他(她)将来会选择什么样的人,完全是做父母的我们自己一手决定的。
如果带回来的另一半你能接纳不排斥,那祝贺你,你的孩子完全认可了自己,认可了那些年你对他(她)的陪伴与教育。如果带回来的人令你抓狂,那也不要生气,那是你孩子内心被压抑的一部分,请从现在就开始检讨自己。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