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场景,相信在无数家庭都上演过……
1.“妈,说了多少次,不要再给宝宝吃糖了!”
“他自己要吃的啊,怎么办!”
“你不让他看见他能吃吗,小朋友吃糖不好!”
“你们那么行,干脆你们自己带好了!”
2. “妈,你怎么又给孩子穿那么?穿那么多,容易出汗,风一吹更得着凉感冒!”
“穿得多才暖和!我能害自己的孙子吗?”
3. “妈,不能给孩子把屎把尿,对发育特别不利。”
“他爸小时候,我就这么把过来的!现在哪有什么不好的?”
……
好像每个婆媳共处的家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这样的问题。当下社会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涌入都职场中。隔代育儿也成了万千家庭的现实状况。不同年代的育儿理念千差万别,大到上学和教育,小到吃饭穿衣,都足以挑起婆媳关系的战火。
都说婆媳是天然的“敌人”,她们各自以不同的养育方式爱着同一个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冲突不可避免。怎么办?
在面对不一样的育儿理念时,很多老人都喜欢用“你们小时候就这么带大的”来回应。听上去好像无懈可击?但是需要告诉老人们的是,过去一直这么做不代表这就是正确的,更不代表现在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同样的目的。过去我们一生病就挂水,所以现在才有那么多人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过去我们把便把尿,所以现在中国人的痔疮比例全球第一;过去我们给孩子随便买鞋,所以现在有这么多大人的脚趾外翻、腿型不正……如果说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是因为过去“不知道”,那我们现在既然知道该怎么办了,为什么不去选择更好更科学的方法。
但其实所有的沟通法则都是有可能不奏效。真正处理好家庭关系的最大秘诀,就是——发挥老公的作用!这才是婆媳关系长久的根源。
你们爱着同一个孩子的同时,还爱着同一个男人!
他既是家庭润滑剂、又是和谐创可贴、也可以是超级奶爸,更是婆媳关系长久、家庭幸福稳定的根源。是的,他就是家庭的另一半天——你的老公,孩子的爸爸,也是婆婆的儿子。
当遇到婆媳间育儿理念碰撞的时候,作为儿媳的妈妈,不要急于与老人争出一二三四五来,也不要先去判断谁对谁错,最好是等爸爸一起回来,将问题先客观理智的与爸爸沟通。然后秉承着“谁的妈谁去沟通”的原则,妥善地处理好妻子与老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想家里火药味浓浓,那就请爸爸勇敢的担负起与奶奶沟通的重任吧!当然,在沟通过程中,聪明的爸爸们大可先用育儿知识武装自己,一些育儿专家的理论和实际案例,将更容易让老人接受。求同存异,把握住教养的大方向,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第一。
在美国,原生家庭的亲情虽然重要,但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已经被婚姻超越。婚姻成为了男人的优先纽带。建立自己的新家庭,让妻子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并且是最优先的那部分。在美国的亲情世界里,夫妻关系是第一优先顺序,然后是亲子关系,再次才是其他关系。
在育儿这篇生命巨制上,爸爸妈妈才是两大主力导演。谁的娃,谁负责带;谁的娃,谁说了算。面对有些容易“胡搅蛮缠”的奶奶,可以请爸爸去和婆婆沟通,理清责任,划分领地,感谢老人的同时,也要传达“老人帮忙带孩子,我们热烈欢迎,但在原则问题上,请尊重妻子的建议”。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爸爸的陪伴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据科学统计,爸爸在育儿方面参与多的家庭通常幸福指数最高,爸爸管得多的孩子通常更有自信、创意和安全感。
工作繁忙的爸爸,闲暇时间,请丢开手机,把碎片化的时间集中起来陪伴孩子。抽时间给孩子读绘本、哄孩子睡觉、陪伴孩子吃顿早餐、带孩子出去散个步……专心的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件小事,都是很好的陪伴。不管男孩女孩,爸爸经常陪伴,都有利于健康的亲子关系,增强孩子的动手、探索能力,促进勇气、力量、自信的养成。
爱的表现就是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尽力抽出时间多帮忙,尽最大能量多带娃,妻子和老人在身体上轻松了,时间上相对宽裕了,有了一定的休息放松和独处的私人空间,自然而然,关系会更加和谐。
总而言之,从社会学上来看,婆媳关系一无亲子关系所具有的稳定性,二无婚姻关系所具有的密切性,它是由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延伸而形成,处理得好,婆婆和媳妇各自“爱屋及乌”——婆婆因爱儿子而爱媳妇,媳妇因爱丈夫而爱婆婆,婆婆媳妇因爱孙子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各得其所,各得其乐。
妈妈们,请将这篇文章和自己的老公一起分享,希望能为你们带来一些启发和触动。希望每一位爸爸都能暂停繁忙的脚步,赶紧加入到带娃中来,相信我,这绝对将是你一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来源:暖暖妈爱分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