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很多年轻夫妇的家庭分工都是一种模式:丈夫在外忙事业,挣钱养家;教育子女的任务由妻子承担,做爸爸的基本不介入。有的爸爸对孩子的抚养教育情况不闻不问,成了孩子抚养教育的局外人。”
1、爸爸缺席子女养育
孩子抚养教育的任务由妈妈一个人承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家庭是因为爸爸不负责任,认为自己是做大事业的,抚养教育小孩子这种小事无暇过问;也有不少的家庭是妈妈主动承担抚养教育子女的一切事务,说:“我先生工作太忙,顾不上,孩子的事,我一个人就可以,免得影响他的事业。”
作为女性,有一些天然的、一般男性所不能比拟的长处,诸如感情丰富、细腻,做事考虑细致、周到,对人关心照顾无微不至,等等。
妈妈怀胎十月,新生儿呱呱坠地首先投入妈妈的怀抱,孩子是吃着妈妈的乳汁,闻着妈妈的体味,看着妈妈的微笑长大的。孩子跟妈妈感情更深切,关系更亲近,在情感上对妈妈也更依恋,这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
孩子从情感上乐于亲近妈妈,也愿意接受妈妈的教育。妈妈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把孩子交给她们抚养教育,是让人放心的。
然而,女性自身也有她们难以克服的弱点,比较敏感、心理承受力较差、有时会唠叨挑剔,等等。这些弱点对孩子的性格、气质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对孩子的抚养教育是不利的,我们要正视这一点,并且利用爸爸的养育优势进行弥补。
爸爸在抚养教育孩子中不能缺席,并不是小瞧妈妈、无视妈妈的优势的意思,而是希望在孩子的抚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爸爸的长处,使孩子的成长环境更加和谐。
研究表明,爸爸在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人员详细比较了爸爸与妈妈对孩子的不同影响,发现:常与妈妈相处的孩子具有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擅长社交的特点;而常与爸爸在一起的孩子智商略胜一筹,独立感与自信力更强。
也就是说,爸爸在增进孩子智力方面优于妈妈。与爸爸接触多的孩子,不仅智商高,而且人际关系融洽,从事活动的风格更开放、包容,带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更富于男子汉气魄。这是单纯由妈妈抚养教育难以做到的。
《父母》杂志中曾提到,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都有下列影响:
一是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二是父亲使用的语言更丰富、更复杂;
三是父亲对孩子管束更多;
四是父亲更好地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五是父亲更多地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作用;
六是父亲对孩子成长推动作用更大;
七是父亲更有效地促使孩子社会化,为他走向社会作准备;
八是父亲支持妻子,关心孩子,影响孩子形成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反,如果小孩子的抚养教育完全由妈妈负责的情况不改变,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不仅会使男孩女性化,缺乏阳刚之气,女孩的性格也会更加的柔弱、怯懦。
对生活在无爸爸家庭的孩子用30项社会行为指标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些孩子中,忧虑、抑郁、孤独、多疑、任性、多动、依赖行为等较为普遍,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我们观察发现,与爸爸接触少的孩子,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速度都不及正常家庭环境的儿童。婴幼期缺乏父爱的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缓慢,学龄前父母离异、跟随妈妈生活的孩子,智商测试也落后一大截。缺乏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多、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等缺陷,并有攻击性行为。
爸爸在孩子的抚养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果只由爸爸单独抚养教育子女,同样也是不利的。父母共同承担抚养教育孩子的任务,是最佳的“教育资源配置”。
父母共同参与孩子的抚养教育,可以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还可以集思广益,集中父母两个人的教育智慧。
父母两人一起育儿,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方法也更多样化一些,能够有效地避免因单独养育出现的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等问题,抚养教育效果会好一些。
由父母共同抚养教育子女,可以使孩子将父母的长处兼收并蓄。在父母共同的影响下,耳濡目染,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完善人格和气质:
使男孩既有男人的阳刚之气,又有感情丰富的特点;
使女孩既有女性特有的温柔,也不失坚强的性格。
“夫妻搭档”共同抚养教育孩子,要比妈妈一个人“单枪匹马”好得多。
爸爸的爱传递给孩子的是勇敢、坚强的人生态度。作为妈妈,面对孩子的成长,要向孩子的爸爸学习,理性面对、放开手脚,让孩子更加独立、自信地成长!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