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谈钱这件事好像是我们的一个禁忌,尤其是3、4岁左右的孩子。我们不会告诉孩子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我们不会告诉他们上幼儿园是需要交学费的,我们也不会告诉他们钱对于生活和家庭的重要性。我们甚至让他们处于一个“不涉及钱的真空状态”,这样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甚至认为他们想要的一切只是父母愿不愿意买给他们。买不买只和他们的表现、父母的心情有关,可是这样做真的对吗?
现在城市的人们进入到一个全民中产的假象,孩子成为家庭的重中之重,别人家的孩子上培训班,自己家的也要上,别人家的孩子要穿名牌,自己家的也穿,有的父母甚至为了接送孩子有面子,在力所不能及的范围内也要买一辆可以赚回面子的车。就这样父母的自尊心夹杂着攀比心,一步步把孩子推向了攀比的深渊,于是当一天父母再无力承担孩子一天天的欲望时,有的孩子把拳头和刀子架在了父母的面前,有的孩子通过网贷走向了毁灭的深渊。这一切的悲剧,并非这些孩子的智商情商不高,或是性格的缺陷,而是从小缺乏正确的财商教育。
正如康爸的第一篇相关文章,收到的留言那样,“父母都不知道何为财商、如何理财,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如今的70、80后,那个时代家家没钱,更别说什么理财,什么财商教育了,完全没有的事情。到了90后,大部分的父母告诉孩子,只要你读好书,其他不用管,尤其是钱。所以我们现在这一代所谓的“新时代父母”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接受过财商教育,所以也就无法给自己孩子正确系统的财商教育。
那么其他发达国家或是走在“财商”教育前列的民族,有我们可以借鉴或是学习的吗?下面我们看看在以财富创造著称的犹太民族,是如何给他们的孩子制定详细的“财商”学习目标的:
3岁,能够认识硬币和纸币;4岁,学会用钱购买简单的物品,并能认识到自己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要做出选择;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要学会如何攒钱,培养“自己的钱”的意识;7岁,能看价格标签,确认自己的购买能力;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来体会赚钱的意义。就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对钱的认识和理解,一点一滴的“财商”教育,犹太人创造了整个民族的财富神话。
我们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并不是教孩子们“钻到钱眼里”,是为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掌握管理财务的基本能力,能合理地使用金钱,在“挣钱不易”的以教育中却会节俭,在“大手大脚”的反思中学会理性消费,在“钱能生钱”的道理中学会积累和投资,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真正的做到不为钱愁。
(作者简介:康爸,名:聪子,985硕士,某金融公司高管,“育儿及家庭观察分享者”,“父子育儿内容原创者”;用文字记录爱和温暖家庭,让你的育儿修行之路,有思考也有陪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