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物质刺激”并不陌生。这似乎成为了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买玩具飞机;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
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不少家长会有这样的想法:今天他们觉得当公务员稳定,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可以考公务员;明天他们又觉得当作家好,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家长的这种做法也极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