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了,尽管父母会发现她“脾气”大了,没以前好带了。但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好事,说明孩子心智又进一步成熟了。现在父母们都越来越知道要和孩子共情(体谅孩子的情绪),说理(建立正确的规矩),但其实这套理论对于1岁以后的宝宝是行不通的。
这是因为1岁以内的宝宝是处于行为教育期,而不是语言教育期。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明白父母的话,都是通过对父母和身边的人的行为来进行判断什么是值得鼓励的、什么是不可以的。
简单地说,从宝宝一出生,父母就要以身作则。比如,你和老公说话的方式是怎样的?你生气时是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的? 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宝宝。
1岁以内宝宝无理取闹
使用这三招之前,一定要先确定宝宝没有饿了、病了、尿布湿了等等这些生理和病理的问题。1岁以内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舒服,而哭是他们唯一可以表达的方式。所以一定要先排查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1、忽视
你有没有过,越和宝宝说不要做,ta就做得越起劲。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是喜欢得到关注的,他们还无法区分“好”的关注(表扬)和“坏”的关注(批评),只要是关注,他们就会非常开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越说他们,他们就越开心,因为他们以为这是对他的关注,他就得到鼓励继续做下去了。所以当宝宝无理取闹时,正确的做法是“忽视”她。过一会,ta得不到关注,自然就会觉得没意思了,就停止了。相反,如果你每次都说ta,其实无意间就是在强化ta这个行为。
2、分散注意力
宝宝有时一旦陷入一个情绪中就会出不来,特别像大哭。有时一哭就会停不下来。有时宝宝也会很“逆反”,我们越不让她干的事情,她就越想干。这个年龄段的宝宝都是短期记忆,所以是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正面强化
对于一岁以内的宝宝,不要去改正她不好的行为,而是去强化她好的行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可以从父母的表现来明白哪些是值得鼓励的行为,从而会更加乐意反反复复去做。那对不好的行为怎么办?就是上面说的两点,忽视和分散注意力,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还没有形成好坏标准,也不明白父母“管教”的含义,所以关键是不要强化不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