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宝宝越来越离不开妈妈:
妈妈只是上个厕所,宝宝在门外嚎叫,妈妈无奈只能近距离“直播”蹲坑!
妈妈就下楼买个菜,刚打开门,宝宝就哭开了!谁安慰都不行,只要妈妈抱!
妈妈要去上班,宝宝哭到撕心裂肺,怎么都不让妈妈走,妈妈恨不得立刻辞职在家陪娃!
......
对,这就是传说中的“分离焦虑”。
上篇文章我提到过,宝宝长到7、8个月时,会发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分离焦虑就来了。表现为:一秒钟见不到妈妈就会哭闹,恨不得成为妈妈身上的人形挂件。
分离时,哭,是正常的!
简单的来说,宝宝不愿意离开妈妈,是因为爱妈妈,觉得没有妈妈不行。用专业的话来说是和“母婴依恋”有关,因为存在“依恋”,所以在分离时会“焦虑”。
我在宝宝安全感的课程和讲座中每次都会提到,母婴依恋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宝宝刚出生时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此时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理所当然地和妈妈粘在一起。
到了明确依恋阶段(6-8个月到18个月-2岁),一般6、7个月开始,他们发现妈妈和自己不是一体的,但却还不能理解“客体永存性”,我们大人知道,一件事物客观存在,你暂时看不见它,它也是存在的。但宝宝会以为“看不见”=“不存在”,妈妈离开=妈妈不见了/妈妈不要我了。
所以在这个阶段,宝宝在和妈妈分开时哭闹,离不开妈妈,这和吃饭、走路一样是正常的,全世界的宝宝都会经历。他们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确认妈妈在身边,才敢继续探索新天地。
到了双向关系形成(18个月-2岁以后)阶段,智力和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让宝宝开始理解妈妈的离开和返回,不会再以为离开=不见了。
这阶段开始,宝宝们分离焦虑减少,但不同的宝宝在和妈妈分离时的表现会不同,有些宝宝依然会哭闹,有些不会。

很多妈妈会觉得妈妈一走宝宝就哭,可能是宝宝安全感不好,分离焦虑太严重,宝宝不哭,就是安全感好。
如果你还这样认为,那宝宝可就要委屈了。
其实并不能简单粗暴的认为,哭就不好,不哭就一定好,而是要根据母婴依恋关系来判定。
母婴依恋双向关系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
四种类型区别就在于妈妈离开和回来时,他们会不会发自内心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想念,哭闹也好,撒娇也罢,都是好的。
宝宝有“分离焦虑”,在和妈妈分离时哭闹,正是因为宝宝认为妈妈是最可靠的、值得信赖的人,妈妈向宝宝提供了强大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这是母婴依恋关系健康的表现。
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那些对妈妈的离开毫不在意的回避型宝宝,不能正面表达自己情绪的拒绝型宝宝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矛盾型宝宝。
分离焦虑怎么办?
今天,我们还是集中解决“分离焦虑”的问题,虽说这是正常的情感发展阶段,但每次妈妈一走宝宝就哭一场,老母亲们肯定心疼到一秒钟都不想离开。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宝宝度过这个“心理危机”呢?
帮助宝宝认识“客体永存性”
很多妈妈问:对于7、8个月出现分离焦虑的宝宝,讲道理也不懂,要怎么办呢?
非常简单,多和宝宝玩“躲猫猫”游戏,可以帮他认识“客体永存性”
1)妈妈把自己的脸挡住,或者先找个地方躲起来几秒钟;
2)做个夸张的表情再出现,观察宝宝的表情。
3)告诉宝宝:宝宝暂时看不见妈妈,并不是妈妈不在了。
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和宝宝短暂分离,不必刻意做,偶尔去厨房喝口水、取个碗筷,每次离开的时间拉长一点,在短暂的分别中让宝宝意识到: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妈妈离开了还可以再回来。
好好道别,约定回来时间
有不少妈妈为了避免分离时宝宝哭闹,常常选择在宝宝不知情时偷偷离开,但其实,这是最伤害宝宝的。对宝宝来说,不知道妈妈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回来,是让他们最着急的事情。
每次分离时,一定要和宝宝解释清楚:妈妈去哪里了,什么时候会回来。即使宝宝大哭,也不能偷偷摸摸溜走。
可以在每次分离前,和宝抱抱、亲亲、说“byebye”,作为固定的信号,只要信号一发,果断离开。这个信号既是表达不舍,也是承诺,一定要在约定的时间回来。
很多妈妈可能因为加班等原因,没办法在约定的时间回来,次数多了,宝宝就不会相信妈妈说的“会回来”了,到了下次分离时,可能就会抱着你大腿无论如何不给走了。
回来后,也需要在第一时间,带着笑给宝宝一个大大的拥抱:妈妈回来了!帮助宝宝强化“妈妈一定会回来”这个认知。
给宝宝高质量的陪伴
妈妈在家时,要多和宝宝进行情感互动,让宝宝明白:即使看不到妈妈,但妈妈永远是爱他的。
要对他的需求做出迅速、一致、恰当的反应,尽量满足他寻求安抚的需求。比如他要抱抱,无论你手头在做什么,先抱抱他,不用担心会把他惯坏。
妈妈天生是宝宝第一亲密的人,宝宝和妈妈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宝宝的独立宣言就会猝不及防的到来了。
就像我现在虽然每天要到公司上班,但每天给多多喂奶、抚触按摩、洗澡、互动游戏的时间都不会少。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宝宝洗澡时、入睡前、运动时...给他讲讲故事、聊聊小情话,做抚触按摩,亲亲他等等。
提升其他看护人的陪护质量
纽诺·艾玛保育园的宝宝可能也就刚入园的一两天在和妈妈分开时会哭一哭,之后大部分是在保育园玩得不愿意回家。为什么呢?因为保育园有很多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还有老师带着做有趣的游戏、运动,生活非常又充实、有乐趣,宝宝不会觉得无聊。
但很多家庭的情况是,妈妈离开之后,宝宝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带,他们不太懂怎么和宝宝进行互动,只负责宝宝的吃喝拉撒,宝宝精神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不愿意和妈妈分开。
提升其他看护人的陪护质量,让宝宝觉得,妈妈离开后,和奶奶/阿姨在一起也能很快乐,可以有效减少宝宝的分离焦虑。
所谓成长,就是分离。其实宝宝的分离焦虑很可能在妈妈做好准备前结束。

所谓成长,就是分离。其实宝宝的分离焦虑很可能在妈妈做好准备前结束了,反而是妈妈会难以适应。当你发现,从某个时刻起,你离开宝宝时,宝宝不再哭闹;你在家时,宝宝更多时间拿屁股对着你;宝宝渐渐长大,读幼儿园、上学,离你越来越远...老母亲心里是不是怅然若失?
(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