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婴儿添加辅食总的原则是循序渐进,不管你是自己给宝宝制作辅食,还是使用从超市买来的成品辅食。具体说来,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一:从少量到多量
婴儿添加辅食一般从喂果汁、菜水起,第1天喂1~2小勺,大约10毫升;第2天喂20毫升;第3天喂30毫升,直至每日最多果汁不超过50~100毫升,就是从少量到多量的喂养过程。
中国的婴儿添加辅食后真正的第一餐往往是蛋黄。蛋黄从每天1/4个到添加后一个月时每日可吃一个蛋黄,亦遵循由少到多的进程。
瓶装胡萝卜泥,以每瓶65克为例,开始时每日只喂1/4瓶,大约适应1周左右可以每日喂1/3~1/2瓶,这样每日摄入量达30克左右。
有时孩子食欲特别好,妈妈越喂越高兴,常常会无节制地喂下去,但一次喂多后你会苦恼很多天,因为孩子娇嫩的胃肠道不能一次接受大量的辅食,结果往往会造成腹泻,令你前边的努力全部作废。只有等孩子恢复后再重头做起,这岂不是前功尽弃?最后吃亏的是孩子,大约会有20~30天,他的进餐被打乱,体重当然也长不上去。
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二:从稀到稠
以谷类婴儿辅食为例,从米汤到稀粥,从稀粥到稠粥,从稠粥到软饭,就是由稀到稠的典型演变。稀粥制作时米和水的比例为1:10;稠粥二者比例为1:7或1:5;软饭则为1:1.3。感观上区别稀与稠的方法是,用勺子将辅食舀起后,轻轻地将勺子倾斜,较稀的泥糊状食物可以像液体一样连续滴淌下去;而较稠的婴儿辅食是粘在一起成团滚落下去。
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三:从细到粗
所谓细,是指开始添加的辅食达到肉眼看不出颗粒的程度。捏一点食物用手指捻一下基本上感不到有颗粒就合适了。你可以用调好的米粉,用钵擂过的米粥、瓶装胡萝卜泥来感觉一下食物质地的细腻。而粗则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它是指食物颗粒逐渐增大的一系列变化。比如从米汤、稀粥、稠粥、到软饭;从面糊、烂面、碎面条、馄饨到包子、饺子;从菜水、菜泥、菜末到碎菜等,都包含着这一变化。
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四:少盐不甜
食盐也叫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在人体的细胞内外,阳离子还有钾、钙、镁等;阴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磷酸氢根等,它们可以统称为电解质,并以自身的“颗粒”维持着渗透压,保持着人体渗透压的平衡。
人体主要靠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来保持水和电解质的恒定,肾脏则是依据身体的需求来排出或滞留水和电解质。可见在人体“水电平衡”中肾脏功能之重要。
与成人相比,小宝宝肾脏的稀释和浓缩功能均较差。它的最大浓缩能力为排出1毫摩尔溶质时需带出1.4~2.0毫升水,而成人只需0.7毫升。婴儿6个月后,肾脏的浓缩功能才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在4~6个月孩子吃的辅食中加盐,无疑会加重孩子肾脏的负担,就像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一般。
何时加盐?加多少盐?这是很多爸爸妈妈迫切想知道的问题。一般情况下,8个月之前的食物不需要加盐,食物自身所含的电解质就已经能提供这么大孩子生长所需的足够电解质了。8个月后婴儿添加的辅食中可少量加盐,但1~3岁应少于1.3克/日,以做出的食物尝不出咸味为宜。4~6岁应少于2.3克/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成人每日盐摄入量才5~6克。为了预防成人慢性病(高血压、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肿瘤)的发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从小喜欢吃较淡的食物,避免养成“口重”的不良生活方式,这对他的健康可能会有长远的影响。
不甜是指少在孩子食物中加糖;少喂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不喝或少喝糖水、饮料;尽量不选择含糖的钙剂等等。这样做的原因包括:
糖或碳水化合物都可以产生能量,它们顶替了孩子一日能量需求的一部分,会导致吃奶量下降。
4个月前过早喂碳水化合物会由于淀粉酶活性不足,食物不能充分消化,而导致食物在肠道酵解、产酸、刺激肠道,从而导致腹泻。
过多食用糖和碳水化合物会造成肥胖,易形成龋齿。
宝宝从小过于喜欢甜食,会影响他适应其他口味的食物。
总之,过高的糖类摄入是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的。
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五:忌油腻
脂肪类的食物是宝宝生长必不可缺的,它能以较少的体积提供较高的能量。比如母乳的后奶中含脂肪比前奶高,母乳哺养的宝宝,一侧乳房吸吮时间过短,就有可能因吃不饱而形成总要吃的局面,由此可见脂肪的重要。从另一角度说,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的吸收过程也离不了脂肪。既然脂肪对宝宝那么重要,为什么又提出忌油腻呢?这主要是指忌油炸食物。对学吃阶段的宝宝来说,油炸食物是不适宜的。一方面,油炸的高温会破坏一些食物的营养素,尤其是维生素类;另一方面,油炸后形成的高脂食物不易消化,有较强的饱腹感,对孩子的消化、吸收和食欲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