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体温一般比成年人体温略高些,体温在36度到37.5度为正常,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7.5度以上就属于发烧了,宝宝出现发烧最好先采取物理方法降温,如果反复发烧应进行血常规的检查。
婴儿出现发烧时应该怎么护理
1.一岁半以内,宝宝的前囟门还未完全闭合,家长可以在孩子睡着后,用手捂住前囟门,直捂到宝宝的头微微出汗。这个时候再观察宝宝,如果宝宝的鼻子通了,呼吸平稳,温度也会随之下降。这时可以把宝宝叫醒,可以适量的在这个时候给宝宝为一些红糖水或者白开水,宝宝很快就可以恢复如初。
用手捂热所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最短是十五分钟,最长要一个多小时,所以最好就是由爸爸来操作,爸爸的手掌心比较大,热量比较充足,宝宝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出汗。
2.大多数宝宝感冒受凉以后会出现发热的状况,会伴随有手脚冰冷、面色苍白、小便颜色清淡等情况,家长给宝宝用些生姜煮红糖水以驱寒,如果在生姜红糖水中再加上适量的葱白,效果会更好。如果孩子怕辣,可以在宝宝食用的稀饭中加入一点点的生姜、葱白和几滴醋,煮好以后给宝宝食用稀饭,能够起到驱寒发汗的作用。
3.如果宝宝在发烧的时候手脚没有出现冰冷的情况,只是面部有发红,咽喉肿痛,小便颜色发黄,气味比较重,眼睛也会出现发红,则说明孩子身体的热气比较重,这种情况就不能在喝生姜红糖水了,家长可以让宝宝饮用大量的温开水,也可以在开水中加入一点点的食盐,能够很好的起到清内热的作用,降低宝宝的体温和上火的症状。
处理宝宝发烧的几大误区
误区1:发热捂汗 可以帮助退烧
有的老人说,孩子发烧了很怕冷,千万别再受寒;有的家长则表示,穿得厚点是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宝宝一发烧,家长就给宝宝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或是干脆喝碗姜汤盖上大棉被。
儿科专家介绍:发烧捂汗往往越捂越热,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孩子发高热时,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确实可能出现头部滚烫、手脚冰凉情况,但不能一味盖被子或加衣服,正确做法应该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而手脚部位则要适当保暖。
很多老人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着凉。其实孩子发烧了洗热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洗身体也是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
误区2:一发烧就应立即吃退烧药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一发烧就要吃退烧药,不然孩子持续发烧可能会烧坏大脑,其实这样做大错特错,新生儿不能使用退烧药。
儿科专家表示,2个月以上的婴儿才能“考虑”用退烧药,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这是因为新生儿体质弱,体表面积大,服用退热药剂量难以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一般情况下,退烧药也是要体温到38.5℃以上才用,低烧不用使用。
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通常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例如贴退热贴、洗热水澡等方式进行退热。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以前出现过高热惊厥,此次再次发烧,则来势比其他孩子更为凶险,对这类孩子应该积极退热,可以在体温38℃或之前就服用退热药,以求尽快降温。
误区3:高烧也不吃退烧药 怕影响医生诊断
专家建议,家里最好随时配备体温计给孩子测体温,一旦高烧超过38.5℃以上,就应该及时吃退烧药。“吃退烧药一般不影响医生诊治患儿。
误区4:输液一定 会退烧快一些
儿科医生反映,常有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输液,认为输液孩子可以快点退烧,快点回学校上课。
其实小儿发热治疗,原则上是不用给予输液的,因为绝大部分孩子的发热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专家介绍,这些感冒都有“自限性”,其发生、发展、消退都有一个过程,输液并不见得使其病程缩短。
“扎针补液对很多孩子来说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存在过敏风险,而且治疗时间长,会耽误父母正常工作时间。总之,它不是医生治疗孩子发烧的首选办法,但很多家长热衷当‘内行’,坚持要输液治疗。”李栋方表示,当长时间高热不退、患儿精神不佳、进食差,或者不愿选择口服药物时,除了常规的退热手段外,一般才考虑输液。
儿科医生表示:其实补液不是可以帮助退热,而是为了静脉给药,补充水分,预防脱水,改善电解质平衡。补了足够的液体、糖和电解质后,患儿会感觉舒服一些。
误区5:中药敷脚底退热 没毒副作用
有不少笃信中医的父母或长辈,会自选中药给孩子敷脚底,觉得性凉的清热退烧药材能够帮助其快速降温,而中药温和,不会伤及孩子身体。
其实,是药三分毒,中药与西药一样,如果有疗效,则势必也有毒副作用存在。中药是因为没有人去详细研究、标明每味中药的毒副作用,而西药的说明书往往描述有各种各样的副作用,虽然看似吓人,却是说明该药得到充分的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在选药方面,年龄越小的孩子越要要求使用安全性高、经过循证医学检验过的药,这也是儿科用药的原则。敷脚底退热,或为物理降温途径之一,但效果因人而异,不一定人人奏效,家长们切忌偏听偏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