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齐聚一堂。
有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学前班。”
记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学前班学到了些什么呢?”
老人如数家珍地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回答。
作为一个世界级最高科学奖项获得者,他学到的最重要东西竟不是在大学,也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学前班。他是谦逊的,也是懂得感恩的。这两点同时也证明了学前班对他一生影响之大。
然而在“街上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的今天,人们却也在感叹无人可用,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质量大不如前。
除了学生数量的扩增,让老师分身乏术外,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材解读也只能靠点名提高上座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无处借鉴。
大多数学生一遇问题就“一脸蒙圈”,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还谈什么“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
反倒是学前教育,越来越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如皮卡察所说,在学前班他学到的是一些根本的东西,是让他学会如何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他在漫长而单调的研究过程中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
看到那些因自己对问题认识不全,稀里糊涂陷入如何解决问题困境的大学生,让人不得不感叹:
假如世界上只允许有一所学校的话,它一定是学前班了。
是的,必须是学前班。
学前班是孩子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的同时,老师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它除了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学习能力之外,更让孩子从和人相处、和对事物的认识中学着如何解决问题。
这一举措,长远来说,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短期来看,对孩子的升学也是百利而无一弊的。
就像创音天使文化艺术中心学前班,老师们凭借对教学的热爱和对事业的信仰,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以身作则开始,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自律、自立。
针对孩子思维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培养,老师则通过将文字理解和数学计算融合到一起、简单的阅读和让孩子学着和其他小朋友相处等方式,让孩子得到反复练习,以达到形成自己思维模式的效果,使孩子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大学虽有“使人弃旧向新,使人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的美誉,但当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时,当“大学生”已多次遭到质疑时,只能让孩子从学前班开始训练,从小为自己积蓄力量。
毕竟,从小就有自己思维格局的孩子,进入大学,投入工作适应也起来会比其他人快得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