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多次这样“没有礼貌”地对我说话:
“妈妈,我讨厌你!”
“哼,你不爱我,根本就不是我的妈妈!”
听到这些“刺耳”的话,一开始我的心里难免咯噔一下,甚至要忿忿不平起来——小家伙,妈妈对你这么好,这么爱你,全心全意陪伴你,你居然这样的话也能说得出口?
等等——
我真的对她好到不容置疑吗?
她咬牙切齿铿锵有力对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明明就是我坐在电脑前忘情码字、抓着手机不停交谈的时候。
当我把她晾在一边做这些事的时候,她内心的真实感受是:妈妈不理我,妈妈看不见我,电脑手机比我重要,妈妈不爱我……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容许她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她义愤填膺这样对我说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我都会笑一笑,过去抱住她,轻声说:
“妈妈现在在忙其他事,你很不开心。”(肯定她现在的感觉)
“你很想和妈妈一起玩。”(表示我知道她想要什么)
“妈妈很爱你,不过对不起,妈妈还要再忙一会儿,再过十分钟就可以跟你玩了,你再等等我好吗?”(表达爱,告诉她实际情况)
有时我这样说完,她就会很安心地等待我。有时她不肯,要求我必须马上停下,我一般也会马上停手,和她一起做她想做的事。
当然啦,我都说了“一般”了,肯定有“不一般”的时候,我会不小心动个怒,事后当然会后悔啦。
当孩子这样“无礼”地对我说话时,我为什么应该感到高兴?
我们先反过来想一下,当孩子对我们这样“无礼”时,我们为什么通常会不高兴?
我们不高兴,是因为我们被冒犯了,孩子的说法做法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中。这一切的感受都是从“我”出发的,不是从孩子出发的,考虑的是“我”自己,并不是孩子。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当他感觉到自己不受重视、受到不公待遇时,可以勇敢、自如地表达出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这说明,他是一个明白自己感受的人,一个勇于表达的人,一个敢于拒绝的人,一个能捍卫自己边界的人。
这样的人,长大以后是有独立人格的,是可以把日子过好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为他们高兴。
可惜很多孩子的这种能力,在长大的过程中被破坏了。
当孩子对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时,我们并没有思考孩子为什么这么说,而只是感觉到被冒犯。于是,也许是粗暴地责骂孩子,也许是貌似温和但却不容置疑地说“不许讨厌妈妈”。
不论是哪种做法,都会压抑孩子对自我感受的表达,并且会带给孩子羞耻感——我这样说是不对的,我是错误的。
当孩子受到侵犯时再也不敢表达愤怒时,他很可能会在很多情况下都忍气吞声以求和平,不敢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这样的孩子,成为了表面上人人喜爱的乖孩子,却是以牺牲表达真实自我为代价的。
小时候太过于乖的后果,可能会在长大之后太“怂”,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当孩子如此“无礼”地对我们说话时,也会让我们明白自己当下存在的问题,调整状态,更好地与孩子相处。
如果不是小白糖勇敢地向我表示愤怒,我没有发现,原来我这段时间竟然忽视了她。给她带来伤害而不自知,如果她再不告诉我,岂不是要给她更多伤害?
当她这样表达之后,我知道了她的想法,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时间安排,更好地陪伴她。
所以,她的愤怒表达是有价值的,她让自己收获了应有的爱。这是值得高兴的事。
愤怒并不是不好的情绪,不允许愤怒才是不好的行为。让每一种情绪自由流动,生命才会鲜活多彩。当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时,这样的愤怒自然会减少。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当他说“我讨厌你”,他只是这一刻讨厌你。只要你去抱抱他,真心陪伴他,他就一点也不讨厌你了,多容易做到的事!
与其批评孩子不懂感恩、没有良心,气得大发雷霆、怒发冲冠,不如,看见这句话背后的情绪,用一个拥抱和陪伴化解所有敌对。
当孩子说“我讨厌你”时,他其实讨厌的只是那个不陪他的妈妈。
当孩子说“我讨厌你”时,他其实是在说:妈妈,我爱你,我希望你陪陪我,让我知道你也爱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