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8-01-14 猫猫君 崔玉涛的育学园 好久不见,我是猫猫君。 最近后台有不少小伙伴问我为啥消失了。 谢谢大家惦记,比心~ 其实,最近的大部分精力都在用来“搞大事”,所以冒泡少了些。至于是什么“大事”?哦吼~卖个关子先,春节后就会有答案啦。 嗯,闲言少叙,今天跟大家来聊聊小不点儿学说话这件事。 和学走路一样,稀罕学说话也比较晚。 直到17个月大,常用词还是“啊啊啊、哦哦哦”,这让她顺利成为帮小区大妈寻找优越感的标兵。 那段时间,我听到周围大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呦~还不会说话呢?我们家孙子,早就会叫奶奶了…… 切~ 不过,我记得曾经看一本书上说:宝宝19~22月龄才是语言的爆发期。 我用这个理论安慰自己,想着还不到时候呢,着急个啥…… 可是吧,凡事都怕一个“比”字。 眼看着周围比稀罕小的宝宝,都能说出“喝粥”、“吃饭”、“不要”。 我也渐渐开始慌起来…… 你说,她咋就还不会说话呢? 这种纠结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眼瞅着我的捉急就要变成焦虑了。 终于等来了神转折—— 稀罕满一岁半没几天,突然有一天,她指着刚下班的爸爸说:“爸爸回nai(来)ne(了)。” 我当时以为自己耳朵出毛病了,愣了三秒。 一个之前说词还不利索的小朋友,竟然张口说出了句子。 我以为自己盼稀罕说话盼出了幻觉。 然而爸爸说,他听到的也是同样的内容。 神奇了,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从那次之后,稀罕一发不可收拾,语言能力真的是呈井喷式提升。 现在她19个月,基本已经可以准确地描述见闻、能简单复述昨天发生的事情、偶尔还能发表一下感想。 嗯,这么说太抽象,举几个栗子吧: 看见我冲咖啡,她会说:“妈妈喝咖啡,牛奶,搅合搅合。” 前一天不小心把小朋友扑到,第二天会告诉我:“豆豆妹妹摔,哭呢 。” 看见我乱摊了一床的被子,她会感叹:“喔噻,乱了吧唧~ ” 而我也仔细寻思了一下,稀罕从保持沉默到变成“话唠”的这整个过程。 然后发现,我在帮助她学说话的过程中,好像误打误撞地,干对了好几件事儿嘞! 今天,在这里就分享给大家吧—— 积极等待 所谓积极等待,首先要做的,就是别和别人家比、别着急。 坦白讲这点我做得不怎么样,不过还好没表现出来,没把焦虑传给稀罕。 第二点,就是不要干等。就算孩子不开口,家长也要坚持跟他说话、聊天,这个时候孩子虽然还不能用语言做回应,但还是会用各种行为或表情反馈,互动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不过要提醒的是,聊天就是放松地闲谈,说各种有意思地事。我就特别喜欢和稀罕一起看云彩,边看边告诉她:“你看,那块云彩有点像小狗。诶~云彩的形状又变了,你看,头那长出来一个长鼻子,这下像大象了哈”。 每次我这样仰望天空“自言自语”的时候,稀罕也会认真地盯着那些云,眼里闪着兴奋的光。以前不会说话时,她会指着某块云彩“啊啊哦哦”,现在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她的眼里,有的云彩像青蛙、有的云彩像蛋糕、还有的云彩像勺子…… 至于最不推荐的做法,就是为了说而说,比如把一个苹果摆在孩子面前,拽着他不断重复:“苹果、苹果,这是苹果,看,大苹果,你说,苹~果~!” 因为,语言是用来表达自己的,那么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用他来表达真正想说的内容,无缘无故地,为什么要重复“苹果”? 用对工具 在日常生活里,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谈资毕竟有限。为了不让对话变成“尬聊”,我选择和稀罕一起看书。各式的绘本也给她买过不少,不同的绘本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我发现,在刺激稀罕开口说话这方面,有细节的书特别管用。 比如有一套叫《就是找不到》的书,分为生活、季节、旅行几个主题。这书是朋友送的,拿到的时候,稀罕还不到一岁,她好像并不是很感兴趣,我和姥姥也不知道该怎么讲,于是一直放在书架上接土。 后来,稀罕一岁以后,可能因为生活常识也丰富了,她开始喜欢《七彩生活》和《奇妙旅行》这两本,有时候会盯着画面出神,然后指着一些她喜欢的小细节给我看。比如下面这个喝咖啡的火车司机,她就蜜汁感兴趣,每次翻到这里都要反复指一指。 稀罕指这个司机的时候,我就会像复读机一样重复:“嗯,这是司机,他在喝咖啡”然后再根据心情加戏,比如模仿一下喝咖啡,形容一下咖啡的味道之类。 有时候,我也会向她提问,比如看下面这一页的时候,因为画面中的东西都是平时常见的,我就会问她:“找找,吸尘器在哪儿呢?”然后再给点提示 “紫色的哦,妈妈已经看见啦,吸尘器。” 如果找到了,她就会特别兴奋,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她会发出一声感叹:“啊!”现在,她就会重复单词,高兴地说:“a(这)个,吸尘器!” 还有一本对稀罕学说话做出巨大贡献的书,叫《美丽的梦》。老实讲,这本书画风我并不是那么喜欢,然而稀罕却好像情有独钟,尤其喜欢下面这页。 每次能看上二十分钟,起初看的时候,也是玩我说她找的游戏,然后她开始能指着上面的小动物说名称,比如“猴子”“兔子”“孔雀”,最近这几天,她的技能又升级了,可以开始用句子描述画面,像先指着一只鸟说:“鸟”,然后再指指另一只鸟说:“还一个”。还会指着蜗牛说:“蜗牛,姥爷抓。”(姥爷夏天的时候带她去捉过蜗牛) 所以说,类似有居多细节的书,真的很适合让孩子练习用语言描述,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强烈推荐。 习惯重复 其实,就是鼓励大家变成“话唠”。 这个原理也很简单,语言的学习,都是“先输入、后输出”,有了足够的学习和积累之后,孩子才能内化学习内容,自己尝试开口表达。那如果家长平时说得少,宝宝没啥机会学习,自然说话就会相对晚一些。 当然了,做“话唠”也是有技巧的,无意义的唠叨和刚才说无缘无故重复“苹果”这种事,对于提升语言能力帮助不大。 那要怎么做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随时随地描述行为。 具体说,比如给稀罕穿拉拉裤的时候,我就会边穿边说:“先抬左腿,穿过去。好,再抬右腿,穿过去,站好,提裤子。嗯,整理好了,谢谢你的配合!”起初稀罕听着没啥反应,现在她也会跟着我重复“左腿、右腿,谢谢!”。 另外一种重复,就是完整地替孩子表达出她想说的意思。这种做法,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 再说个例子—— 那天稀罕看见爸爸用我的杯子喝水,就特别着急地指着杯子喊:“妈妈的,爸爸喝。”我问她:“你是想说,这是妈妈的杯子,爸爸不要用它喝水吗?”她说:“嗯!”我就又重复了一遍:“唔,妈妈的杯子,爸爸不要用。”过了两天,爸爸又随手用了我的杯子,稀罕见状大喊:“妈妈的,爸爸不要用!” 不过,说话的时候,最好要像和成年人沟通一样,平等地交流。很多书里也推荐说,从孩子学话的时候起,就不要和他说“儿语”,而是要用正常规范的表达方式。 比如,出门坐汽车,那就告诉孩子“我们坐车去”,而不要说“我们坐车车出出”。又比如,该吃饭了,就说“吃饭”,而不要说“吃饭饭”。 当然了,有些咱们已经喜欢的可爱的说法,比如“拉臭臭”和“尿哗哗”还是可以用的。 认真倾听 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好多时候,大人还是会遭遇听不懂的尴尬。这时候,千万保持耐心,认真地听。不然孩子很可能就不说了。 稀罕就是这样,如果你听不懂她说的话,同时又表现出了不耐烦或者漫不经心,那她可能扭头就走,但是如果你听不懂,却表现出对她说的很感兴趣,很想知道她在说什么,那么她也会受到鼓励,想办法表达自己。 比如,有一次,稀罕塞给我一张纸,说:“机、机”(那时候她还不会说飞机)。 我有点懵逼,因为那就是一张白纸,我问她:“你说什么?” 稀罕指着那张纸重复:“机机呀,机。机机呀,机机呀……”(无限循环) 我去,这简直比破译密码还难。 爸爸想稀罕应该就是在随口瞎说,于是过来打岔,问她要不要吃水果。稀罕可能觉得自己说的“话”被无视了,急了,气急败坏地把纸扔到了地上,然后抿着嘴,不说话、也不动。 我走过去把纸捡了起来,跟她说:“对不起,妈妈没听懂,但是我很想知道你在说啥,要不你再试着说一遍?” 稀罕看了我一眼,又说:“机!”然后她好像灵机一动,把纸举过头顶,模仿飞机飞的样子,嘴里说:“呜~~~~”。我问:“你是说飞机吗?”她点头,原来她是想让我用纸给她折飞机。 这件事,让稀罕学会了“飞机”这个词,也让我知道了,孩子其实是不会“瞎说”的,他如果在叨叨你听不懂的“火星语”,那么一定多点耐心,尝试去倾听和理解,你的关注,会给他继续尝试表达的勇气。 还有想提醒大家的就是,倾听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尊重,即使孩子的表意不清、发音不准,也不要嘲笑,认真给他反馈,终有一天,他会回报以惊喜。 嗯,关于帮助小不点练习说话,今天就先分享这么多。 你家宝贝练习说话时,你做了哪些工作嘞?留言分享给大家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