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里的黑暗情节究竟适不适合讲给孩子听?▌童话是我们内心中善与恶的交锋
自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之后,不同的学科——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分析等,都从各个角度证明了:童话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直抵我们的灵魂深处,在那里,善与恶会激烈地交锋,我们在那里寻找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女巫一定要死》的作者卡什丹教授归纳童话故事所描述的情节内容或触及的主题内涵,认为不外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或懒惰等七项,他将之统称为“童年的七宗罪”。他认为:
这些在童话故事情节中由主角或恶角(多是女巫)所“引发”的童年大罪正代表孩子内心邪恶的自我,它们同孩子心中另一半好的自我相对抗。
故事终了当邪不胜正、罪行终获制裁或抑制,而孩子的心理冲突也就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得到合理的抒发,并获得心灵与道德上的成长。
童话作家雅尼克也说:
童话中的暴力成分其实是和我们真实生活相对应的。故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内容”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每个人生阶段必须经历的,只有经历过,才能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也有助于人格情操的培养。
孩子在故事中释放自己无穷的想象力。
▌童话映射了孩子的生活
童话故事里充满着梦想、魔法、暗语、神迹、不可思议的事件,以及罪与罚、善与恶、美与丑等元素,这些不正是人类生活的秘密吗?
童话故事会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画面和场景将一些普世信息传达给儿童,帮助他们成长。
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在他的著作《仙女故事的精神分析》中指出:“童话不仅能为孩子带来快乐,还能照亮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当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由于人生经历有限,并没有足够多的外部刺激去体验各种情绪。第一次体验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但是,他们可以在童话里学到这些。
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着和孩子相同的问题:《匹诺曹》中孩子撒谎;《灰姑娘》里是姐妹之间的妒忌;《白雪公主》里公主妈妈离世,这会让孩子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这些童话里的人物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或许是寻求更加强大的人帮助,或许会遇到一只亲切和蔼的动物来保护他们……到故事的最后,英勇的主人公都会得到命运的垂青,“幸福地生活下去。”
童话的梦想使孩子相信,还有一个地方是只要真诚投入、自信荣耀就会跟着来到的正义世界。
童话故事的魔力,在于使孩子认识到生活本来就是探险的旅程,只有以勇气智慧与波折遭遇谐行,才会欢欣地抵达生活旅途的目的地。
▌童话的结构特点利于孩子解读
童话故事通常破题快,并借着主角的行动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内容常带幽默,引人入胜;故事角色通常具有鲜明的人格特质,角色间好坏、正邪、勤惰、顺逆分明,在故事中往往不是绝对的美善便是极端的丑恶,少有灰色地带,因此儿童读者很容易对故事角色做出是非判断与正邪区分。
童话故事结局邪不胜正或以弱制强的明确结局,往往也吻合孩子心中刚发展出来的正义与善恶概念,因此颇能带给孩子极大的满足感。
童话故事邪不胜正的结局,引导着孩子追求正义。
现代童话的黑暗尺度已经在儿童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了,而且读童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益的亲子活动。
所以,在读童话的过程中,父母不妨适时适当地对孩子做些引导,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力量,更能让孩子分辨是非,明辨善恶。
❶ 在为孩子朗读故事时,可以注意一下他的反应,就能知道他是否感兴趣。如果他能接收到故事包含的信息,这个故事对他有用,他的开心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他会不厌其烦地让你读同一个故事,一直到他从中获得了一切有用的东西。
❷ 当他内心的担忧发生变化时,他会要求你讲一个新的故事,来更好地满足他的心理需求。
家长可以通过这种办法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更好地了解他的内心以及他正在经历的一些事。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