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给你一年的时间,务必教会孩子一项获益终生的技能,你会选择什么?
是过目不忘的阅读能力、会说七国语言、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是钢琴十级、跆拳道黑带、百米赛跑冠军?又或是让孩子拥有灵活柔软的四肢以及宽容豁达的性格
……
是不是每一项看起来都好棒,都想要怎么办?
有一位叫安武千惠的妈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无法等女儿长大的时候,她选择了教4岁的女儿阿花——做饭。
千惠认为,“会做饭就意味着能活下去,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千惠教的做饭,不是煮泡面,叫外卖,而是像一个真正主妇那样的“做饭”。
包括食材的选择、清洗、腌制、搭配,也包括教会一个4岁的小朋友用刀切、用火煮的整个烹饪过程。
虽然千惠自己也说,“第一次看阿花用刀的样子,相当吓人。”但她还是忍住没出声,也没伸手。
阿花4岁时收到的生日礼物是一条围裙,开始了她的做饭人生。
阿花5岁时,妈妈走了,从此后她每天的日常就是——
早上5点起床,做早饭。
弹钢琴、稍微学习一会儿,然后到学校去。
回家之后把洗好的衣服收进来,然后开始做作业。
傍晚跟爸爸一起做晚饭,晚上9点睡觉。
(阿花的家里没有电视机。)
2
阿花的爸爸将千惠、阿花和自己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翻译成中文版的名字叫《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阿花的爸爸安武信吾说:
“这并不是大家眼中谈家庭教育理念的书,而是想告诉女儿,妈妈是如何努力生活,又是怎么死的。
爸爸和妈妈相遇,阿花出生,我们一家三口一起生活,我希望这几年的时光能留在女儿心里。”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久久难以平静。
4岁的孩子也许还需要你还跟在他后面喂饭,而阿花却已经会给爸爸妈妈做饭了。
原来我们费尽千辛苦万苦地想要维系一个家庭,想要积极正面地教导我们的孩子,却忽视了最根本的东西——活下去。
孩子颜值再高,成绩再好,嘴巴再能说,也得先活下去。获得幸福生活的第一步就是活下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忙着给孩子报班,而是先教他怎样活下去。
至于活下去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会吃饭,会填饱自己的肚子。
这里的“吃”不是单纯的字面解释,它包含了吃什么?怎么吃?跟谁吃?等一系列严肃而深刻的问题。
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根本。
媲美大片的《舌尖上的中国》一播再播,大家不仅是为了看美食,还有那些记忆深处的味道勾起了我们灵魂深处的情怀。
对于吃,中国人也许有着许多深厚的感情,但日本人对它,却几乎是以一种敬畏和虔诚的态度。
任何进入口中的食物都是在折射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日剧《深夜食堂》的流行正是得益于此。
3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