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自信独立,坚韧勇敢、善良快乐的人。更希望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良好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然而,以下这些事却会严重伤害孩子的成长。这些坑娃的事情你们是不是还在做?
敏感期肆意呵责
0-1岁左右的宝宝有口腔敏感期,经常会把玩具或者小手放进嘴巴。这个时期的宝宝主要通过口腔来探索世界,大人不要肆意的呵斥阻止。只要保证放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并提供不同的物品供宝宝用口腔探索。
和口腔敏感期相重叠的是手脚敏感期,宝宝除了把手脚往嘴里塞之外,还会蹬腿,用手扔东西,抠个窟窿,有时候甚至打人。其实,这个时候的宝宝并没有打人的意识,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练习。
除此之外,还会有物权意识、语言、运动、肌肤触摸、依恋等敏感期,家长要合理引导。
过早开发智力
宝宝3岁之前不是要学习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不要过早的给宝宝灌输太多的知识,更不要强迫他们完成不能完成的事,拔苗助长类的早期智力开发只会让孩子在心里上更加恐惧和厌恶。
此外,日常的行为习惯更不要喋喋不休的教导,只要示范。举几个例子:当邻居和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响应,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我们吃过啦!”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烦躁发脾气
孩子的负面情绪常表现为哭闹、委屈、焦虑、愤怒、挫折等。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到倾听和理解。
孩子哭泣时,不要对孩子说“不要哭,吵死了”。如果宝宝消极情绪表现过分强烈,或受压抑的时间过长,会损害孩子的人格和身心机能。此时你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说:“宝贝,妈妈知道你非常难过......”这是求同,表示我们理解他,也是调整他情绪的开始。紧接着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或者还能挂着眼泪独自玩去了。
误会宝宝的“攻击性”
2-3岁的宝宝常常会出现打人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正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喜欢用口、手、脚探索世界,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有些宝宝的语言发育还不成熟,不能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往往情急之下用冲撞身体来代替。
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过分强化,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平静的制止继续攻击行为。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