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来讲一个“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小时候智商被小偷碾压的民间传说。
曾国藩年少时,有一日夜晚在家读书到半夜,家里来了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读完书睡觉后顺手牵羊。不料曾国藩一篇文章反复读了几十遍,连候在梁上的小偷都背下 了,他还是结结巴巴没能完整背出来。小偷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从梁上跳下来,对着目瞪口呆的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啊?我听几遍就会背了!”然后非常流利地把文章背了一遍,扬长而去。
这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的重点,不在曾国藩的智商被小偷碾压,而在他“屡败屡战”、一篇文章不背下来就不睡觉的精神。和所有民间传说一样,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曾国藩14岁参加县试,前后考了7次,才在23岁时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秀才,或许也可以做为他天分不高但“屡败屡战”的旁证。
曾国藩更广为人知的“屡败屡战”的故事是这样的:相传曾国藩早期带领湘军与太平天国打仗,经常被打得满地找牙,败仗打得太多了,不得已向朝廷汇报时,写上了“臣屡战屡败”的自责之词。后来幕僚建议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使一个垂头丧气的失败者华丽转身为一个百折不挠、顽强奋战的英雄。于是曾国藩不但没有被责罚,反而获得皇上的嘉奖和重用。曾国藩自己也被“屡败屡战”这几个字所激励,重整旗鼓,最后攻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结束了与太平天国十几年的战争。
这个故事和上一个故事一样,都是可信度不高的民间传说(无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战胜是事实)。但这些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开,是因为它们蕴含了一种朴素的为大家所肯定的价值观:“屡败屡战”、坚持不懈是一种值得赞颂的精神。
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但天才毕竟是少数,所以更多父母心里暗暗期许的是,那怕天资不出众,孩子也能像曾国藩一样“屡败屡战”,最后功成名就,出将入相。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曾国藩
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坚持,与其父亲的言传身教可能不无关系。其父曾麟书一生考了17次秀才,一直到43岁,才勉强过关。虽然当时读书人视科举为唯一出路,但是能无视别人白眼,坚持考17次的,恐怕也是凤毛麟角。
所以要想孩子“屡败屡战”、坚持不懈,自己先要以身作则。父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应对态度,将深远地影响孩子。
有些人可能会问:难道为了教孩子坚持不懈,我还得先不断失败给孩子看看?恕常爸直言,很多人的努力程度,根本都没到“屡败屡战”的地步,而是“未战先败”了。
在常爸在推广英文亲子阅读以来(在公众号输入“英文绘本”看书单),有时会接到一些父母的反馈,说:“您推荐的英文绘本很好,可是我们英文不行,不敢和孩子做英文亲子共读。”另一些父母,则是问:“我的英语不好,能不能推荐一些书给我,我自己先补一补英语,再教孩子?”
每次遇到这两种不同的反馈,常爸总是很有感触。对于前者的反馈,常爸的回复往往是 :“这些绘本,1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看,你做为成人智商比1岁的幼儿不知高出多少,怎么就学不了?如果你自己觉得学这些低幼的英文绘本太辛苦,不愿付出努力,但又指望孩子学英语,这对孩子公平吗?” “未战先败”,影响的岂止是孩子的英文水平?
常爸在投资银行的一位前同事,则是后一种父母的代表。她为了激励孩子学钢琴,自己报了个钢琴班,还准备混迹于一群小学生中去考级。早错过了学琴的最佳时期,学起来非常吃力,一首简单的曲子弹几十遍都无法从头到尾连贯弹完(是不是很像曾国藩智商被小偷碾压的故事?),但她“屡败屡战”,为的就是向孩子表达一个理念:“我这一把年纪都能学琴,你有什么学不会的?”常听说有父母逼孩子学琴逼到孩子想把手指剁掉的,而常爸这位前同事家的孩子根本不用逼,每天和妈妈抢着练琴生怕落后呢。
除了以身作则之外,还能如何培养孩子“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的韧性呢?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但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实验,或者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 –在孩子做错或者结果未及预期的时候,什么样的批评最有效,能让孩子坚持下去解决问题?
◆ ◆ ◆ ◆ ◆
Melissa Kamins 和 Carol Dweck就不同方式的批评在孩子身上产生的影响作了故事情景模拟的实验,共有67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参加。每一个情景都是将小孩作为故事的主角,设置的情景都假定他们犯了错误,或者所做的事情以失败告终,情景里的老师对他们的错误/失败会做出以下不同的反应。
反应1 个人批评(Person Criticism):老师在指出错误后给出一些个人批评,比如“我对你很失望。”
反应2 结果批评 (Outcome Criticism):老师在指出错误后对结果做出批评,老师的批评的焦点在结果而不是孩子,比如:“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
反应3 过程批评(Process Criticism):批评的重点在策略上,老师先指出错误,然后让孩子考虑一下有没有别的可能性:“你或许可以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做这件事。”
每一个孩子收到的反馈是不同。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对模拟情景的经历按照四个维度【产品评分(为自己做的事情打分)、自我评分(自己的表现如何)、感受(得到反馈的心情)、坚持度(会继续做/完善这件事吗)】打分。下面是三种批评后的评分结果对比。
从这些图表可以看出,对孩子说“我对你很失望”的结果是最糟糕的,而对孩子说“你或许可以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做这件事”不但让孩子更自信(产品评分和自我评分最高),感受更好(感受评分最高),而且竟可以让孩子的坚持度提升两倍左右。
就像“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都是在描述同一个事实,但给读者的观感完全不同一样,“我对你很失望”和“你或许可以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做这件事”都是在表达对孩子错误/失败的不满,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有天壤之别。语言的威力之大,父母不可不察。
要让孩子在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可能这就是你的Magic Words:“你或许可以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做这件事”。
参考文献
Kamins M and Dweck C. 1999. Person versus process praise and criticism:Implications for contingent self-worth and cop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3): 835-847.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