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狂欢过去了,你的钱包还好么?
整个周末,我和我的闺蜜们都是这样的:
“昨天熬到1点多终于把要买的都买了~”
“不行了,信用卡彻底刷爆了,今天啥也不买了~”
“年底之前都要吃土了啊啊啊啊啊!”
“哎你们买没买那个什么什么什么?”
“哎呀,没有啊,今天便宜啊?我去看看去!”
“你们看看这个,我刚才拍XXX的时候看到的,才XX元耶~”
“太划算了,我也去拍一个……”
…………………………
女人们买起东西来真是太可怕了对不对?
好了,现在双十一终于结束了,什么返场感恩回馈也都过去了,此刻的你是不是觉得有一丝空虚?
我们在群里统计了一下各自的战果,作为非富非贵的普通工薪阶层,我们的基本消费数字基本都是四位数,最多也就是从2到9的区别。
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喂,你们会不会跟老公报账啊?”
“报账? 疯了么?找打架么?”
“为啥要报账?他不需要知道我花了多少钱,只需要定时给我钱就行。”
“我这都是自己的小金库啊啊啊,年底能不能发奖金啊,急需回血……”
“报个屁,啥时候信用卡还不上了再说。”
“他要是问我就说个大概数,不问我才不说!”
看起来大家都一样,根本不指望老公能理解并接受自己的钱都花到了哪里。
每年双十一结束之后,都会有许多社会新闻出来,夫妻因为购物吵架发生冲突甚至上演全武行的比比皆是,好多人都说是贫穷惹的祸,但更多的其实并不是没有实力去购买这些东西,而是两个人的消费观和金钱观的冲突。
我们也经常在网上看到各种关于这方面冲突的讨论,比如:
“女友一个月赚3000块,却非要买5000的包,是不是太虚荣了?”
“我就买了几支口红男友知道价格后就跟我大吵,要不要分手?”
“为什么女人总喜欢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为什么男人要买那些完全虚拟的游戏装备?”
男人和女人站在两个星球对望,都觉得对方不可思议。
如果将消费观和金钱观简单粗暴的分一下类,大概有这么几类人:
一是克勤克俭型:这种人很像我们的父辈,以过日子“仔细”为荣,最大的爱好就是节俭和省钱,认为所有不必要的消费都是可耻的,衣服能穿就行,饭菜能入口就好,不小心多花了几块钱都要肉疼好半天,永远抱着一种明天万一如何如何怎么办的危机意识,这种人,你让他去消费,简直就是在受罪。生活不见得很穷,就是将穷的思维变成了一种习惯。
二是精打细算型:这种人其实挺厉害的,追求性价比,理智消费,不买超过自己承受力的东西,购物的时候一定货比三家多重考量,买件衣服能从款式质量价格比到羊毛含量,会记账会理财,脑袋里永远装着一把金算盘打的啪啪响,如果家里有这样一位丈夫和妻子在理财的话,其实是件很不错的事情,他们很早就会计算好,每个月每年的生活需要花多少钱需要存多少钱。
三是佛系消费型:这种人对购物没有太强烈的欲望,对金钱也是,买东西比较随心,看中一件东西觉得能承受又喜欢就会买,觉得太贵了就会放弃,不会刻意去理财,对自己或者家庭的资产只有个大概的概念,有特别喜欢的东西或者有责任感需要购房等事情的时候也会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去省钱,但不会特别节省到影响自己的生活品质。往好了说是洒脱,其实就是懒得想那么多。
四是天生购物狂型:这种人的人生乐趣就是买买买,人生信条就是今朝有钱今朝买,明日还账干瞪眼,钱不是问题,错过喜欢的东西才不能忍。信用卡花呗白条简直就是他们的拯救者,偶尔在买买买的过程中也能积累出很多歪门诀窍,比如多个信用卡如何巧妙的互相还账单等等。
我们多数人,都在这几类人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从理智和情感角度来说,前两种很明显偏理智,后两种情感化更严重一些,而从男人和女人天性上来看,自然也是男人们理智消费的时候多,女人们冲动购物的概率大(当然,也要看面前的商品是什么~)
而在夫妻生活里,当克勤克俭型遇到天生购物狂时,简直就是灾难,别管你们在别的方面有都么相爱感情多深,消费观这个关过不去,早晚出问题。
克勤克俭的那方会想:她怎么又买了那么多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这些东西怎么这么贵?进而上升到对方不为家庭的未来考虑,过于虚荣浮华等问题上。
天生购物狂的那方会想:不是说好了爱我么,我不就买了点东西么?这也不贵啊,他果然是更爱钱,觉得我没有钱重要。
这种矛盾其实是很难调和的,除非双方肯为了对方改变,都互相妥协一点,一个将自己的消费观提升一下,一个将自己的购物欲控制一下,否则最后一定是分手收尾。
现实生活里,我们可能有理智的时候,也有冲动的时候,但多数时间里,作为女人的我们,似乎也很难第一时间跟老公坦诚,我又买了什么什么东西,多少多少钱。
比如我家小哈就属于克勤克俭的类型,他的消费观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看到超过四位数的商品就觉得不可思议,自己一件毛衣能穿五年以上,鞋子边都磨起皮了还觉得挺好,还能凑合。
我属于随性那种,不太会透支信用卡,但是在能承受范围内如果有某个东西我特别喜欢,我也会犹豫几分钟再买下,但这种东西如果第一时间告诉小哈价格,他会犯心脏病。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夫妻之间,要不要谈钱,如何谈钱?
三毛说:婚姻如果不能落在穿衣、吃饭、睡觉这样的小事上,是不能长久的。
所以正常生活中,夫妻两个人是不可能不谈钱的,小到家里的水费电费,大到买房买车,两个人几乎时时都在围着银子打转,考虑如何赚的更多一些,如何理财能让钱增值一点,如何消费是合理的,如何规划能实现下一步的愿望。
在大的规划项目上,一定是两个人互相商量共同研究的,比如买房买车这种事,可能需要攒一段时间的钱,需要动用共同的积蓄,这些东西一定是透明的。
日常的基本支出,也没什么好隐瞒的,比如水费电费买菜买米这种基础消费,每个家庭都一样,无非是买的东西档次有些差别,但整体的价格也不会相差太离谱。
还有一种就是爱好性支出了,比如男人喜欢的运动数码,女人喜欢的化妆品衣服首饰,如果两个人消费观真的有较大的差异的话,建议各自做一个每月支出的总体预算,而不要去纠结对方到底在某一件东西上花了多少钱。
消费观不同,如果不是完全无法容忍(这种通常也走不到结婚),那么在漫长的生活过程里,我们还是要多多谈钱,不要怕伤感情,正是为了不伤感情,我们才需要慢慢的将双方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观念逐渐融合靠拢,避免在日后生活中的更多冲突。
虽然肯定还有一些细节的东西我们无法完全达成一致(你不能期待老公对你的名目众多功效各异的化妆品了若指掌,不能期待他能理解为什么你买了乳液还要买面霜),但至少,我们不再会为“你又花了多少钱”这件事吵到不可开交。
其实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很清楚对方对于消费的观念承受能力在哪里,所以有时候说话技巧就很重要,举个例子,小哈问我:你今年双十一花了多少钱?
为了他的健康考虑,我肯定不会直接告诉他一个数字,我会先告诉他买了什么,比如我买了猫粮,现在囤比平时买便宜将近30一袋,我还买了卫生纸洗衣液牙膏,买了牛奶花生油(一定要把日用品往前说,让他觉得这些都是应该买的,而且双十一购买会很划算),最后再说还给娃买了几本书和零食,自己买了一套化妆品,就这些了。
小哈瞬间忘了自己一开始的问题,“那你还有钱么?要不要给你打过去点?”
而在近十年的婚姻里,我们也都在默默的改变着对方,小哈开始认可那些“虽然贵但是挺值得”东西,我也开始在购物之前考虑近期的家庭财政规划是什么,到底是否有必要等问题,生活就是一场舞蹈,总要你进我退互相配合才能踩出和谐的步调。
小女生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总喜欢把金钱和爱情挂钩,似乎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价值一定要通过他肯为你花多少钱他肯给你多少钱来体现。
而对于我们这种已婚女人来说,他所有的钱都是我们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如何花的让他觉得很合理而已。相比之下是不是简单多了?
愿大家过完双十一之后,依然生活愉快。
要幸福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