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富养孩子算什么,富养孩子的梦想才是高逼格
老公说,要带儿子去看电影,一部印度励志片,名字叫《摔跤吧,爸爸》。
我问,是讲述一位爸爸的曲折的成长历程吗?
老公说,是讲孩子的成功历程,讲一个国家摔跤冠军爸爸是怎么把他的两个女儿,培养成国际摔跤冠军的故事,特别有教育意义。
我听了,却对这部电影生出一些反感,劝老公别带孩子去看了:培养了一位国际摔跤冠军就值得称赞和学习吗?如果爸爸只是让孩子去实现他的梦想,那孩子的成功是没有意义的,反而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老公说,你要知道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高达9.2分,你就知道是不是值得一看了。
一个可能教育观不正确的电影竟然能如此直抵人心?我也想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于是,我也为《摔跤吧,爸爸》的票房做了贡献。
看完,深深为这个爸爸的育儿智慧所折服。
1
故事真的很简单:
马哈维亚是一个曾经当过印度全国摔跤冠军的爸爸,他非常渴望妻子为他生个男孩,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为印度拿下历史上第一块国际摔跤金牌,为国争光。
但天不遂人愿,他一连生了四个女儿。这让他心灰意冷。
正当他要放弃梦想的时候,一天,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别塔与男孩子打架,两个女儿竟然把几个男孩子打得落花流水。他意识到女儿的摔跤天分,并决定把女儿培养成摔跤世界冠军。
他跟妻子商量后决定,用一年的时间,训练女儿摔跤——如果女儿真的不喜欢,就放弃。
虽然训练很辛苦,虽然受到全村的嘲笑,虽然因不理解父亲而反抗,但吉塔和巴别塔最后真的喜欢上了摔跤,并最终获得了国际摔跤冠军。
……
故事虽然简单,但很多育儿细节值得深思。
2
梦想只有成为自己的,孩子才会真正为之奋斗。
一开始,吉塔和巴别塔参加摔跤的态度是消极的,带有怨言的。因为她们是被父亲在没有提前沟通的情况下,拉入到了艰苦的训练中。
她们每天早上5点钟必须起床训练;她们不能留长发,不能化妆,不能穿好看的裙子;她们还要跟男孩摔跤,受全村人的嘲笑……
那个时候,在吉塔和巴别塔眼里,父亲是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残忍训练女儿的独裁者,她们甚至开始恨他了。她们调慢了父亲五点早起逼迫他们跑步的闹钟,用行动来反抗摔跤训练,并偷偷去参加好朋友的婚礼。当她们在婚礼上载歌载舞的时候,父亲出现了,然后又带着愤怒和失望的眼神离开了。
两个女孩很郁闷:她们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对自己这么严格,难道享受一下欢乐有什么错吗?
直到作为新娘的她们的好朋友流着泪跟吉塔说:“我希望有你们那样的父亲,至少他是爱你们的,他是负责的,他在为你们的人生努力,你们不用在14岁时就嫁给不认识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饭。”
这时,吉塔才意识到,获得摔跤冠军可以让她们获得更美好的人生。他的父亲是为了她们的未来,与全世界对抗。
到此,吉塔和巴别塔的理想和爸爸马哈维亚重合了,这个世界摔跤冠军梦不仅是爸爸的梦想,更是她们的。
之后,她们的摔跤训练都是积极主动的,再也不需要马哈维亚催促。
一旦理想坚定了,行动就变得特别有动力,就不惧怕理想实现过程中会遇到的失败和恐惧。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目标感。
拥有目标感的孩子,外在表现更自信,有更多责任感和创造力,敢于面对困难甚至更大的挑战。
目标感的建立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高度。个人将成为行动家,还是仅仅沦为空谈、无力的理论者,全看目标感建立的好与坏。
记得曾经有一篇文章,透露了一个令人乍舌的数据,从1997年恢复高考到2008年32年间,中国大陆一共出现了100余位高考状元,包括文理科,但是他们最后走向社会,学界,政界,商界都没有做出人们预想到的成就。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走着走着,状元们似乎整体就没落了。甚至还时不时听闻一些高考非常优秀的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沉迷游戏,学业松懈,甚至一塌糊涂。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在为父母读书和考试,而不是为自己。
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孩子的父母把考试成绩看得高于一切,他们一直替自己规划人生,而疏于心理能力的培养。一旦被父母强加的“考上大学”的目标完成了,孩子便无法再给自己制定出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来。
这时,父母鞭长莫及,不能再督促、支持甚至替代孩子,孩子们便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他们最终鲜少有出色的成就,也就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从小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而不是逼迫他读书;从小引导他自己制定人生目标,而不是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孩子。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梦想是自己的,孩子才会真正愿意为之奋斗。
3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将优势发挥到极致。
有一个细节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同村的家长把几个被打得鼻青脸肿的男孩拉到马哈维亚面前,向他揭发吉塔和巴别塔打人的恶劣行为时,马哈维亚的眼睛突然亮了——他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
然后,他成了女儿的摔跤教练,并将女儿的这个天赋发挥到极致,最后获得了成功。
其实,最了解孩子的人是父母,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把它当成天赋和优势给与呵护,如果还能有好的引导方法,那么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佼佼者。
从这点上看,马哈维亚是个优秀的父亲,他不仅有一双发现孩子天赋的眼睛,还有可以引导孩子成功的方法。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到底怎么去发现孩子的天赋和优势?
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如果他在做某件事情特别专心,如果他经常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他比其他小孩做某件事情要突出一些,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中判断出孩子的天赋和优势。
还有,如果你有某方面的天赋,那么孩子很有可能会遗传到。你要注意观察。
还有一个要花钱的笨方法,就是带他体验不同的兴趣班,听老师怎么说。老师一般会有更专业的眼光。据说,周杰伦的音乐天赋就是钢琴老师发现的。当时,4岁的周杰伦被妈妈送到幼儿音乐班学钢琴,没想到周杰伦听老师弹奏一遍自己就能复弹出来,老师告诉叶惠美周杰伦很有天分,应该好好培养。
发现天赋和优势其实很简单,引导孩子最后获得成功是难点。要做到这一点,你可能需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并陪伴孩子的成长。
4
始终相信和自己的孩子,并陪伴他一起成长。
在《摔跤吧,爸爸》中,女儿吉塔最终能够获得国际冠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父亲马哈维亚始终保持对她的信任。
他之所以这样坚定地相信吉塔,并不是因为他有这个伟大理想,期待女儿能够帮他实现。而是他用前国家摔跤冠军的专业眼光,看到了吉塔的潜力。
还因为,他不是以一个监督者或者旁观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陪伴者的身份,全程参与和陪伴了女儿的成长。
他从亲自为女儿搭建场地,给女儿找陪练,到带女儿参加各种摔跤比赛,到后面看着VCD分析吉塔失败的原因,再到最后卑微地请求体育学院院长给女儿一次机会,说一切的错都在自己,自己是个“剥夺了女儿童年”的可怕父亲……这一切,他都参与了。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在观察,在引导。所以,他才是最了解女儿的那个人。所以,当教练说“吉塔至少可以得一枚银牌”时,只有马哈维亚看到吉塔的潜力和野心,他说:“我的女儿一定会是冠军。”这是他对女儿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任。
一直认为,父母只有真正陪伴孩子的成长,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才能跟孩子建立起稳固的链接,才能成为真正了解和影响孩子的那个人。
然而,我们的父母在陪伴孩子这件事情上,经常做得不够。尤其是爸爸。他们有的长期出差,或工作忙,根本不怎么着家的;有的明明在家,却并不能卷入育儿中的;有的陪玩时经常把孩子架在腿上,自己玩手机看电脑……
不少人会将这种假性留守儿童现象当成一种常态,认为现在正是努力忙事业、挣钱的黄金时期,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孩子。
然而,陪伴孩子同样重要。缺少陪伴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的孩子通过沉溺网络游戏,来证明自己不需要父母的关注也能赢得自信;
有的孩子通过早恋,来证明即使父母不那么爱自己,也同样有人来爱自己;
也有的孩子通过打妈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因为他的需求一直没有被看见,他想要的陪伴和关注一直得不到,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得到,于是采用了最暴力的、最能引起别人注意的方式。
而且,越小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因为等他慢慢长大了,就开始独立——如果没有在他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独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父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真正的陪伴是走心的,也很简单。你可能并不需要像马哈维亚一样,全程参与了女儿的摔跤训练和比赛。你只需要每分每秒地守候在孩子身边,只要你把陪伴孩子当成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每天腾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陪孩子一起吃一顿饭,一起玩一个游戏,共同阅读一本书……
在这样的陪伴中,你才能越来越了解孩子,你才能更好地影响到孩子。
(来源于网络)
学步期的宝宝走不稳是很正常的事,摔跤自然是免不了的...
摔跤对宝宝而言,有时是一种宝贵的体验。如果宝宝摔得不重,你大可以不用去扶,鼓励宝宝自己爬起来继续走,...
1777
“冷血不懂事”的孩子到底啥情况?移情能力了解一下
有的爸妈可能苦恼于这样的情况:孩子已经3~4岁了,但是怎么觉得他有点冷血,每当看到别的孩子摔跤了,他...
1817
宝宝总是踮着脚尖走路,这让爸爸妈妈担心不已。...
害怕摔跤所致,等宝宝完全掌握走路的技巧后,就会正常走路了。但如果宝宝从学站到学会走路后一直都.
1885
宝宝跑步经常摔跤,是怎么回事
有些妈妈发现,宝宝跑步时经常摔跤,凑过去一看,路面好好的,没有坑坑洼洼;脱下宝宝的鞋子看,里面也没有...
2604
宝宝摔跤别轻易扶,这样做会让他更自信
这时,怎么做才是最合适的呢?不要阻止宝宝用身体探索随着宝宝不断成长,他能够做的动作越来越多,想法也...
2765
更多>>